支吾其辞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支吾其辞”字面意思是指说话时含糊不清,含糊其辞,无法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回答问题时不够明确,给人一种模棱两可的感觉。
成语来源
此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论语》中,孔子曾提到过对言辞不清的批评。虽然“支吾其辞”并没有明确出现在古代典籍中,但其含义与古代文人对表述不清的贬低相吻合。成语中的“支吾”意为拖延、犹豫,而“其辞”则是指其所说的话,可以看作是对不直接表述的批评。
使用场景
“支吾其辞”可以在多个场景中使用:
- 文学作品:在小说或诗歌中,描绘人物在关键时刻因不确定而支吾的情景。
- 日常对话:朋友间讨论时,有人对某个问题不愿意表态,使用此成语形容其态度。
- 演讲:在正式场合中,批评某些发言者的模糊态度,如政治辩论。
示例句子
- 他在会议上的发言支吾其辞,让人对他的真实意图产生了怀疑。
- 面对记者的提问,发言人支吾其辞,未能给出明确的答案。
- 老师对学生的支吾其辞表示不满,鼓励他们要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含糊其辞:表达不清晰,态度模糊。
- 模棱两可:有两种或多种解释,不明确。
-
反义成语:
- 直言不讳:说话直白,没有隐瞒。
- 一针见血:说话直接,切中要害。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现代社会,尤其在政治和商业领域,清晰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支吾其辞往往被视为不诚实或缺乏自信的表现,可能导致信任危机。因此,了解和应用“支吾其辞”这个成语,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价他人的表达方式。
情感与联想
“支吾其辞”给人一种不安和困惑的感觉,通常伴随对说话者的不满或怀疑。这种模糊的表达可能引起听众的焦虑,影响双方的理解和沟通。
个人应用
在一次团队讨论中,有同事对项目的建议支吾其辞,让我们都感到困惑。我们后来鼓励他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以便大家能够更好地合作。这个经历让我体会到清晰沟通的重要性。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小诗中可以这样写:
言辞如雾,朦胧难辨,
支吾其辞,真情何在?
若问心声,何不直言,
清晰如水,方能畅快。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be evasive”或“beat around the bush”,都指代说话时不直接、含糊其辞的态度。这种表达在各种文化中普遍存在,旨在强调沟通中的清晰与直接。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支吾其辞”的学习,我更加认识到清晰沟通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反思在交流中应避免模糊不清,力求直白和明确。
来源:余荩臣见王小五子揭出他的短处,只得支吾其词道:‘他的差使本来要委的了。银子是他该我的,如今他还我,并不是花了钱买差使的。’
来源:--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二回
引证: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既至,先主劳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亮答曰:‘臣亮支吾其辞,非所以事明君也。’”
《后汉书·袁绍传》:“绍既败,乃遣使奉章谢罪,辞曰:‘臣绍闻命,不敢不承教。’帝乃赦之。”
《汉书·王莽传》:“莽既不自安,乃遣使者奉璧玉于汉,辞曰:‘臣莽闻命,不敢不承教。’汉使者还,以闻,莽大悦,以为得计。”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使赵衰如楚,辞曰:‘寡君闻命矣,敢不承教?’楚子曰:‘晋之辞也,支吾其辞,非所以事大国也。’”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汉王闻之,曰:‘项羽真丈夫也!’乃封其子为鲁公,谥为武信君。”
例句:所以岳维峻遂以重兵防守鄂豫边境,不许吴军出武胜关一步,吴天天派员疏通豫岳,岳则日日~。(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二三二)
支吾其辞成语接龙
支吾其辞字义分解
辞
1.(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2.同本义。
3.口供。
4.言辞;文辞。
5.又。
6.特指政令之词。
支
1.(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竹”的一半,下面是手(又)。《说文》:“从手持半竹。”本义:去枝的竹子)。
2.同本义。
3.枝条
4.分支。
5.支流。
6.祖宗支系。
吾
1.(形声。从口,五声。本义:我)。
2.同本义。
3.按,在上古时代,“吾”和“我”在语法上有别,吾不用于动词后作宾语。
4.抵御。
5.姓。
其
1.周年。
1.期限。
2.(形声。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声符“丌”(jī),变成“其”。(jī)本义:簸箕。今字作“箕”。“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
3.彼、他。
4.它。
5.他的。
6.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