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ánguīzhào

全璧归赵

拼音quánguīzhào

繁体全璧歸趙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物归原主"

近义词完璧归赵

全璧归赵的意思

基本定义

“全璧归赵”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完整的璧玉归还给赵国”。这个成语主要用来比喻把完整的东西归还给原主,强调物归原主的正当性和重要性。

成语来源

“全璧归赵”的故事源自《史记·平原君赵阉列传》。根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期,赵国的平原君赵阉被秦国俘获。为了换回他,赵国用璧玉作为交换。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后,璧玉最终被完整地归还给赵国,象征着忠诚和正义。

使用场景

该成语通常用于描述归还财物、忠诚于国家或朋友的场合。在文学作品中,常常用来描绘忠臣的气节和对国家的忠诚。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强调诚实和信任的价值。

示例句子

  1. 在这次谈判中,他坚持原则,最终实现了“全璧归赵”,把所有损失都弥补回来了。
  2.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失物终于“全璧归赵”,失主感激不已。
  3. 这位律师为客户争取到了“全璧归赵”的结果,真是尽职尽责。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

  • “物归原主”:强调物品回归到其应有的主人手中。
  • “忠心耿耿”:强调对主人的忠诚。

反义成语

  • “贼心不死”:指心中仍然存有不良企图,与归还物品的正当行为相对立。
  • “贼人盗物”:强调偷盗行为,与物归原主的正义相对。

文化与社会背景

“全璧归赵”在**传统文化中,体现了忠诚与正义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仍然适用,尤其在强调诚信和责任感的环境中,常常被用来表达对他人财物或权益的尊重。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常常让我联想到忠诚和信任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能够做到“全璧归赵”是一种美德,体现了对他人财物和权益的尊重。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帮助一位朋友找回丢失的物品。那时我就想到了“全璧归赵”,因为我相信归还物品不仅是对朋友的负责,也是对自己良心的交代。

创造性使用

在一个小故事中,可以这样写: 在古老的王国里,有一位勇敢的骑士,经过艰难的旅程,终于找到了被盗的国王的宝物。他在城门前高喊:“我带着全璧归赵的使命,回来了!”全城的人们都为他的忠诚而欢呼。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eturning something to its rightful owner”。虽然具体文化背景不同,但同样强调了物归原主的重要性。在西方文化中,诚信和归还也是受到高度重视的价值观。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全璧归赵”的学,我更加理解了忠诚、正义与诚信的重要性。这不仅在语言学中丰富了我的表达,也在日常生活中提醒我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财物。在未来的交流中,我会更加注重这些价值观的体现。

来源:动一议可以固邦兴国,全璧归赵,飞矢救燕。

来源:-- 南朝·梁·王僧孺《与何炯书》

引证

《晋书·王导传》:“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父裁,镇军司马。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异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初袭祖爵即丘子。司空刘寔寻引为东阁祭酒,迁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并不行。后参东海王越军事。时元帝为琅邪王,与导素相亲善。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导因进计曰:‘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乂。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此士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心。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之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

《三国志·魏书·张既传》:“既至,诏书劳问,赐既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既固辞不受,曰:‘臣本布衣,蒙陛下拔擢,位至九卿,爵为列侯,食邑三百户,恩已过厚,岂敢复受全璧归赵之赏乎?’”

《后汉书·班超传》:“超至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状。超乃闭侍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贵。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当与从事议之。’超怒曰:‘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众曰:‘善。’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明日乃还告郭恂,恂大惊,既而色动。超知其意,举手曰:‘掾虽不行,班超何心独擅之乎?’恂乃悦。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超晓告抚慰,遂纳子为质。还奏于窦固,固大喜,具上超功效,并求更选使使西域。帝壮之,诏固曰:‘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选乎?今以超为军司马,令遂前功。’超复受使,固欲益其兵,超曰:‘愿将本所从三十余人足矣。如有不虞,多益为累。’是时于窴王广德新攻破莎车,遂雄张南道,而匈奴遣使监护其国。超既西,先至于窴。广德礼意甚疏。且其俗信巫。巫言:‘神怒何故欲向汉?汉使有騧马,急求取以祠我。’广德乃遣使就超请马。超密知其状,报许之,而令巫自来取马。有顷,巫至,超即斩其首以送广德,因辞让之。广德素闻超在鄯善诛灭虏使,大惶恐,即攻杀匈奴使者而降超。超重赐其王以下,因镇抚焉。”

《汉书·王莽传》:“莽既灭孺子,自谓汉氏之甥,欲全璧归赵,乃更号曰新室。”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奉璧往使。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全璧归赵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zhào), 走部,共9画

1.(形声。从走,肖声。本义:快走) 同本义。

2.字亦作“踃”。

3.古国名。

4.周穆王封造父于赵,故址在今山西省赵城县西南。

5.战国七雄之一。在今山西北部、河北西部和南部一带。

6.东晋十六国之一。在今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各一部分。史称“前赵”。

读音(bì), 玉部,共18画

1.(形声。从玉,辟声。本义:平而圆,中心有孔的玉)。

2.同本义。

3.玉的通称。

读音(guī), 彐部,共5画

1.(会意。从止,从婦省。本义:女子出嫁)。

2.同本义。

3.返回,回来。

4.归还。

5.辞官回家。

6.死。

读音(quán), 入部,共6画

1.(一作仝。会意。篆文从入,从王(玉)。盖谓交纳的玉完整无缺。本义:纯色玉)。

2.同本义。

3.古州名。全州 。治所在今广西全县。

4.完全。

5.完备,完整。

6.纯,纯粹的。与“杂”相对。

全璧归赵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