嗔目切齿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嗔目切齿”由四个字组成:“嗔”指生气、愤怒;“目”指眼睛;“切齿”指咬牙切齿,表示愤怒到极点。字面意思是指因愤怒而瞪眼、咬牙,形容愤怒到达极点的情绪状态。基本含义即是形容非常愤怒或恼怒的样子。
成语来源
“嗔目切齿”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出处,但其构成的字词在古典文学中常用于描述愤怒的状态。在古汉语中,“切齿”常用以形容愤恨,且在一些古典小说和诗词中也有类似的描写,强调愤怒的情绪。
使用场景
该成语适用于多种场合,包括文学作品、日常对话、演讲等。例如,它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因被人背叛而生气的情形,或者在某个故事情节中,角色因遭受不公而表现出强烈的愤怒情绪。
示例句子
- 当他得知自己被背叛的消息时,脸上露出了嗔目切齿的神情。
- 看到对方的无礼行为,她不禁嗔目切齿,难以抑制心中的愤怒。
- 听到这个谣言,他的反应是嗔目切齿,显然对这种无端指责感到非常愤怒。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怒火中烧、怒形于色、面红耳赤。它们都表示愤怒的状态,但“嗔目切齿”更强调身体语言的表现。
- 反义成语:心平气和、泰然自若。与愤怒相对,表示内心平静、没有情绪波动。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情绪的表达常常受到重视,尤其是愤怒的表达。嗔目切齿体现了人们对情绪的重视,尤其是在面对不公或伤害时所产生的强烈反应。在现代社会中,该成语仍然适用,尤其是当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对不满表达情绪时。
情感与联想
“嗔目切齿”让我联想到在生活中经历的愤怒和不满。在面对不公或被误解时,这种情绪常常会涌现出来,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思维。它也提醒我们在愤怒时冷静思考,避免冲动行为。
个人应用
在一次团队项目中,我因为团队成员的失误而感到愤怒,恰好能够用“嗔目切齿”来形容那时我内心的感受。尽管我努力控制情绪,避免冲突,但这种愤怒的感觉却很真实。
创造性使用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这样写:“他怒火中烧,嗔目切齿地盯着那个无情的背叛者,心中暗自发誓一定要揭露真相。”这样可以生动地表现角色的情绪。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与“嗔目切齿”相似的表达可能是“gritting one's teeth”或“seething with anger”,都表现出愤怒的情绪。不同文化中对愤怒的表述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反映出文化对情绪的理解和接受度。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嗔目切齿”的学,我深刻理解了愤怒情绪的复杂性和表达的重要性。在语言学中,这种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情感。愤怒是一种常见情绪,学会用恰当的成语来表达它,可以使交流更加生动和准确。
来源:复辟之贻害清室也如彼,不利于国家也如此。内之不特非清室自动,而孀妃耆博,且不胜其疾首痛心。外之不特非群公劝进,而比户编氓,各不相谋,而嗔目切齿。
来源:-- 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段祺瑞马厂誓师》
引证:
《宋史·岳飞传》:“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晋书·王敦传》:“敦愤惋而死,时年五十九。”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太祖乃自力劳军,令军中促为攻具,进复攻之,与布相守百馀日。”
《后汉书·马援传》:“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遂遣援出。”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瞋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嗔目切齿成语接龙
嗔目切齿字义分解
齿
1.(象形。甲骨文,象嘴里的牙齿,象形字。战国文字在上面加了个声符“止”,成为形声字。小篆同。本义:牙)。
2.同本义。
3.排列如齿状的物品。
4.指年龄。
5.并列,次列。
6.录用,收纳。
目
1.(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2.同本义。
3.目光;眼力。
4.孔眼。
5.首领;头目。
6.名目,数目;行列。
嗔
1.(形声。从口,真声。本义:发怒;生气)。
2.同本义。也作“謓”。
1.(形声。从口,真声。本义:盛大。同“阗”) 同“阗”。盛大。
切
1.台阶。
2.(形声。从刀,七声。本义:用刀把物品分成若干部分)。
1.摩擦;接触。
2.一定要。
3.靠近;贴近。
4.急切;急迫。
5.深;深切。
6.恳切;率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