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杀成性的意思
基本定义
“嗜杀成性”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嗜杀”和“成性”两个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喜欢杀戮已经成为一种性格特征”,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对杀戮或暴力有着强烈嗜好的人的性格特征。它常常带有负面的道德评价,暗示此人冷酷无情,缺乏同情心。
成语来源
“嗜杀成性”这一成语的具体出处并不明确,但其构成的词汇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中关于杀戮和暴力的描写。在古代文学和历史记载中,经常可以看到关于战争、屠杀以及对生命的漠视的叙述,这些情境为成语的形成提供了文化背景。该成语可以联想到历史上某些著名的暴君或军事领袖,他们因对杀戮的狂热而被后人所诟病。
使用场景
在不同的语境下,“嗜杀成性”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表现出残忍、暴力倾向的人物,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描绘的角色,还是在评价某些历史人物时。在日常对话中,该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些极端行为,比如犯罪团伙或极端分子。它在演讲中也可能被用作警示,提醒人们对暴力行为的警惕。
示例句子
- 这个人嗜杀成性,连无辜的动物也不放过,真是令人发指。
-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许多嗜杀成性的军阀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 电影中的反派角色被刻画成一个嗜杀成性的人,让观众对他的恶行感到震惊。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残忍无情、冷酷无情、心狠手辣。这些成语都表达了对暴力和无情行为的描述,强调缺乏同情心。
- 反义成语:仁爱宽厚、心慈手软。这些成语则传达了对他人宽容和同情的态度,强调对生命的珍视。
文化与社会背景
“嗜杀成性”在**传统文化中反映了对人性和道德的深刻思考。在历史上,暴君和战争的故事经常被传颂,成为警示后人避免重蹈覆辙的教训。在现代社会,该成语的使用也提醒人们关注暴力行为的危害,促进对人权和和平的关注。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往往带有强烈的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恐怖、悲惨和无情。它可能引起对暴力的恐惧和对人性的反思,促使人们思考如何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个人应用
在生活中,我曾经看到新闻报道关于某些犯罪团伙的残忍行为,感到震惊和愤怒。此时,我想到“嗜杀成性”这个成语,它恰好描述了这些罪犯的冷酷无情,也提醒我关注社会安全和正义。
创造性使用
在一个黑暗的童话故事中,可以写道: “在那片被阴霾笼罩的森林里,潜伏着一个嗜杀成性的人,他的心中只有对生命的漠视,夜晚的尖叫回荡在树梢,仿佛在诉说着无数个被吞噬的灵魂。”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为“bloodthirsty”,也用于形容对暴力和杀戮的渴望。尽管文化背景不同,但两者都反映了对暴力行为的警惕和批判。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嗜杀成性”的全面学*,我深刻认识到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与道德观念的载体。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对暴力和不道德行为的反对,增强我们对社会正义的关注。
来源:‘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来源:-- 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上》
引证:
《资治通鉴·唐纪》:“安禄山嗜杀成性,民不聊生。”
《后汉书·董卓传》:“董卓嗜杀,士民皆怨。”
《汉书·王莽传》:“莽嗜杀,天下莫不震恐。”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嗜杀成性,所过无不残灭。”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侯嗜杀,国人皆恶之。”
例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我们要坚决还击。
嗜杀成性成语接龙
嗜杀成性字义分解
杀
1.(形声。从殳,杀声。古字作“杀”,甲骨文字形,在人(大)的下方做上一个被剁的记号,表示杀。殳(shū):兵器。从殳表示与杀有关。本义:杀戮)。
2.同本义。
3.攻杀,激战。
4.凋落。
5.败坏;衰败。
6.旧称臣杀君,子杀父母为弑。
成
1.(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即“杵”)。“斧”、“杵”具备就可以做成事情。本义:完成,成就)。
2.同本义。
3.变成;成为。
4.形成。
5.事物生长到一定的状态;长成。
6.树立。
性
1.(形声。从心,生声。本义:人的本性)。
2.同本义。
3.事物的性质或性能。
4.(shēng)。生命;生机。
5.性情;脾气。
嗜
1.(形声。从口,耆(shì)声。本义:爱好)。
2.同本义。
3.贪求。
4.贪求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