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āzhìjiào

杀彘教子

拼音shāzhìjiào

繁体殺彘教子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父母说话算数"

近义词曾子杀彘

杀彘教子的意思

基本定义

“杀彘教子”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杀猪教孩子”。其中,“杀彘”指的是杀猪,象征着一种严厉的教育方式;“教子”则是指教育孩子。成语的基本含义是通过严厉的手段来教育后代,强调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当采取果断而严格的态度,尤其是在关键时刻。

成语来源

该成语源自《左传》,原文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古者,杀彘教子,今之人未可杀彘。”这段话讲述的是古代父母为了教导子女,采取了一种极端而严厉的方法,即杀猪作为教育的手段。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人对教育孩子的重视,以及为达到教育目的而不惜采取极端手段的态度。

使用场景

“杀彘教子”常用于讨论教育子女的方式,特别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的语境中。它可以出现在教育类的文章、演讲、甚至日常对话中,表达一种对教育方式的反思或讨论。

示例句子

  1. 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采用“杀彘教子”的方式,认为严厉能让孩子更快成长。
  2. 在现代教育中,虽然不提倡“杀彘教子”,但仍有不少家长认为严格管教是必要的。
  3. 老师在课堂上也提到,过于宽松的教育方式并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效果,有时需要“杀彘教子”。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严师出高徒,惩前毖后。这些成语同样强调严格的教育方式与有效的学习成果。
  • 反义成语:放任自流,溺爱纵容。这些成语则表示对教育态度的放松或过于宽容,强调的是缺乏严厉教育的结果。

文化与社会背景

“杀彘教子”这一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和父母责任感的体现。在现代社会,随着教育理念的变化,强调的是爱与理解的教育方式,而非单纯的严厉。尽管如此,成语仍然提醒人们在教育上要有一定的原则和度,不能过于放纵。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可能带有一定的负面情感,尤其是对于现代人来说,严厉的教育常常与压迫、痛苦等负面体验相连。联想到教育时,有时我们会反思是否过于苛刻,或是缺乏恰当的爱与支持。

个人应用

在生活中,我曾见到一些家长采用“杀彘教子”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结果使得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反而不愿意听从父母的教导。这个经历让我意识到,教育需要平衡,既不能过于严厉,也不能过于宽松。

创造性使用

在一个故事中,我可以构建一个场景:一个年轻的父亲在面对孩子不听话时,想起了“杀彘教子”的古训,但他却决定采取另一种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最终发现孩子的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需求。

跨文化比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概念可能会以“spare the rod, spoil the child”来表达,强调管教的重要性,但现代教育理念也逐渐转向更加注重心理健康和情感支持的方式。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杀彘教子”这个成语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性格和价值观的重要过程。这个成语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提醒我,教育应当在严格与爱的平衡中进行,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来源: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曾子曰:‘……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来源:-- 《韩非子·外诸说左上》

引证

《孟子·离娄上》:“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诗云:‘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论语·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子居武城,有越寇。或曰:‘寇至,盍去诸?’曰:‘无寓人于我室,毁伤其薪木。’寇退,则曰:‘修我墙屋,我将反。’寇退,曾子反。左右曰:‘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寇至,则先去以为民望;寇退,则反,殆于不可。’沈犹行曰:‘是非汝所知也。昔沈犹有负刍之祸,从先生者七十人,未有与焉。’子思居于卫,有齐寇。或曰:‘寇至,盍去诸?’子思曰:‘如伋去,君谁与守?’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曾子,师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曾子、子思易地则皆然。’”

《战国策·齐策六》:“田单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齐婴儿谣曰:‘大冠若箕,修剑拄颐,攻狄不能,下垒枯丘。’田单乃惧,问鲁仲连曰:‘先生高义,敢问攻狄不能,何也?’鲁仲连曰:‘将军之在即墨,坐而织蒉,立则丈插,为士卒倡曰:可往矣!宗庙亡矣!云曰尚矣!归于何党矣!当此之时,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闻君言莫不挥涕奋臂而欲战,此所以破燕也。当今将军东有夜邑之奉,西有菑上之虞,黄金横带而驰乎淄渑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田单曰:‘单有心,先生志之矣。’明日,乃厉气循城,立于矢石之所,乃援枹鼓之,狄人乃下。”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故事春秋时期,曾子的妻子要去市场,她的儿子哭闹着要跟她去。妻子要他回去并许诺回来就杀猪给他吃。妻子从市场回来,曾子抓住一头猪就要杀,妻子说那只是骗小孩的话。曾子说:“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说到要做到。”

杀彘教子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shā), 木部,共6画

1.(形声。从殳,杀声。古字作“杀”,甲骨文字形,在人(大)的下方做上一个被剁的记号,表示杀。殳(shū):兵器。从殳表示与杀有关。本义:杀戮)。

2.同本义。

3.攻杀,激战。

4.凋落。

5.败坏;衰败。

6.旧称臣杀君,子杀父母为弑。

读音(jiāo,jiào), 攵部,共11画

1.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别人。

2.使;令;让。

1.(会意。从攴(pū),从孝,孝亦声。“攴”,篆体象以手持杖或执鞭。在奴隶社会,奴隶主要靠鞭杖来施行他们的教育、教化。本义:教育,指导)。

2.同本义。

3.叫;让。

4.教育;教材。

读音(zhì), 彑部,共12画

1.(象形。小篆字形。矢声,其余象猪头、脚。本义:彘本指大猪,后泛指一般的猪)。

2.同本义。

3.又。

4.又。

5.地名,故址在今山西霍县东北。

6.姓。

读音(zǐ), 子部,共3画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小儿在襁褓中,有头、身、臂膀,两足象并起来的样子。“子”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婴儿)。

2.同本义。

3.儿女。古人称子兼男女。

4.今则专指儿子,即某人直系血统的下一代男性。

5.子孙。

6.通常指晚辈直系或旁系血亲。

1.构词后缀。

2.加在动词或形容词词素后。

3.个别量词后缀。

杀彘教子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