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鄙之音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北鄙之音”的字面意思是“北方的鄙陋之音”。其中,“北鄙”指的是北方的粗俗或不高雅的言语,而“之音”则是指声音或语言。基本含义上,该成语用来形容那些不够高雅或粗俗的言辞,尤其是来自北方地区的声音,带有一定的贬义。
成语来源:
“北鄙之音”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来源,但它可以从**古代对南北文化差异的看法中理解。历史上,南方文化常被认为更加精致,而北方文化则被视为粗犷,因而“北鄙之音”可能反映了这种文化偏见。
使用场景:
该成语通常在文学作品或评价某种言论时使用,尤其是在提到某些人或事物的表述方式时。它可以用于日常对话中,例如批评某人的言论太过粗俗,或者在演讲中指责某种文化现象。
示例句子:
- 在他的演讲中,我们听到了一些北鄙之音,让人感到不适。
- 这部电影虽然受到了很多好评,但其中的某些台词充满了北鄙之音,令人失望。
- 学校的老师对学生的北鄙之音表示反感,鼓励他们使用更优雅的表达方式。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粗俗之言”:指言辞粗陋,不够文雅。
- “低俗之语”:形容言语低级,不具文化内涵。
-
反义成语:
- “文雅之音”:指高雅、文文化的言辞。
- “高洁之语”:形容语言高尚、清新脱俗。
文化与社会背景:
“北鄙之音”在**文化中反映了南北文化差异的观念。在现代社会,随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这种偏见有所减弱,但在某些地区,尤其是在对话中,仍可能听到一些与该成语相关的观点。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和对语言优雅的追求。它反映了社会对语言艺术的重视,提醒我们在表达时应尽量避免粗俗的言语,保持沟通的文明与尊重。
个人应用:
在我与朋友的讨论中,我们曾提到某些流行的网络用语,这些用语有时被视为“北鄙之音”,我们因此展开了一场关于语言演变和文化表达的深入讨论,认为无论语言如何演变,表达的高雅与否仍然是重要的。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北风呼啸声如雷,
鄙音渐起扰心扉。
雅士应知需自省,
勿让粗言染清杯。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vulgar language”或“crude speech”,都指代粗俗或低俗的言辞。这种表达方式在不同文化中同样存在,反映了对言语文明的普遍追求。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北鄙之音”的学,我更加意识到语言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无论是学语言还是在日常交流中,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都对沟通的效果和文化的传递有着重要影响。这个成语提醒我们重视语言的优雅和文化的深度。
来源:纣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夫朝歌者不时也,北者败也,鄙者陋也,纣乐好之,与万国殊心,诸侯不附,百姓不亲,天下畔之,枚身死国亡。
来源:-- 《史记·乐书》
引证:
《汉书·礼乐志》:“魏文侯最为好古,而谓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子夏对曰:‘今夫古乐,进旅退旅,和正以广,弦匏笙簧,会守拊鼓,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讯疾以雅。君子于是语,于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今夫新乐,进俯退俯,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及优侏儒,獶杂子女,不知父子。乐终不可以语,不可以道古。此新乐之发也。今君之所问者乐也,所好者音也。夫乐者与音,相近而不同。’文侯曰:‘敢问如何?’子夏对曰:‘夫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民有德而五谷昌,疾疢不作而无祅祥,此之谓大当。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之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诗》曰:‘莫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俾。俾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此之谓也。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乎?’文侯曰:‘敢问溺音何从出也?’子夏对曰:‘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志,齐音敖辟乔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不用也。《诗》曰:‘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为人君者,谨其所好恶而已矣。君好之则臣为之,上行之则民从之。《诗》曰:‘诱民孔易’,此之谓也。然后圣人作为鞉鼓椌楬埙篪,此六者,德音之音也。然后钟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庙也,所以献酬酳酢也,所以官序贵贱各得其宜也,此所以示后世有尊卑长幼序也。钟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横,横以立武。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石声硁,硁以立别,别以致死。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竹声滥,滥以立会,会以聚众。君子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鼓鼙之声欢,欢以立动,动以进众。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枪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
《吕氏春秋·音初》:“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礼记·乐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史记·乐书》:“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子夏对曰:‘今夫古乐,进旅退旅,和正以广,弦匏笙簧,会守拊鼓,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讯疾以雅。君子于是语,于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今夫新乐,进俯退俯,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及优侏儒,獶杂子女,不知父子。乐终不可以语,不可以道古。此新乐之发也。今君之所问者乐也,所好者音也。夫乐者与音,相近而不同。’文侯曰:‘敢问如何?’子夏对曰:‘夫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民有德而五谷昌,疾疢不作而无祅祥,此之谓大当。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之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诗》曰:‘莫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俾。俾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此之谓也。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乎?’文侯曰:‘敢问溺音何从出也?’子夏对曰:‘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志,齐音敖辟乔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不用也。《诗》曰:‘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为人君者,谨其所好恶而已矣。君好之则臣为之,上行之则民从之。《诗》曰:‘诱民孔易’,此之谓也。然后圣人作为鞉鼓椌楬埙篪,此六者,德音之音也。然后钟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庙也,所以献酬酳酢也,所以官序贵贱各得其宜也,此所以示后世有尊卑长幼序也。钟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横,横以立武。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石声硁,硁以立别,别以致死。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竹声滥,滥以立会,会以聚众。君子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鼓鼙之声欢,欢以立动,动以进众。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枪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郑伯如楚,楚子与之北鄙之音。”
北鄙之音成语接龙
北鄙之音字义分解
音
1.(指事。从言含一。甲骨文“言、音”互用,金文、小篆在“言中加一横,表示所发之音。本义:声音)。
2.同本义。
3.音乐。
4.字的音读。
鄙
1.(形声。从邑,啚(bǐ)声。本义:五百家(周代户口单位))。
2.同本义。
3.采邑;小邑。
4.边邑;边境。
5.郊野;郊外。
6.小;狭。
北
1.方位名。与“南”相对。
2.败逃的军队。
3.败北。
4.败逃。
5.姓。
之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