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国求利的意思
基本定义
“卖国求利”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卖国”和“求利”两个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为了个人利益而出卖国家的利益。该成语通常用于形容那些为了私利而背叛国家、损害国家利益的人,带有强烈的贬义。
成语来源
“卖国求利”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历史上许多朝代的动荡时期,尤其是在战国时期、三国时期等,许多士人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投靠敌国或者出卖本国的资源。成语的具体来源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但其含义在古代文献中多有反映,尤其是那些批评卖国行为的历史记载中。
使用场景
“卖国求利”常见于政治、历史讨论和文学作品中。在日常对话中,可能用于形容某些人或行为,尤其是在对国家利益产生质疑时。在演讲或辩论中,演讲者可以用这个成语来指出某些政治行为的不当。
示例句子
- 在历史上,有些官员为了个人利益而卖国求利,最终导致国家的衰败。
- 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卖国求利的行为,必须捍卫国家的尊严和利益。
- 这位商人被指控与外敌勾结,涉嫌卖国求利,遭到了公众的谴责。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
- 卖国求荣:指为了个人荣华而出卖国家的利益,侧重于声望。
- 叛国投敌:指背叛国家,投靠敌人,强调背叛性质。
反义成语:
- 忠心耿耿:指对国家、事业忠诚,强调忠诚的态度。
- 赴汤蹈火:形容为国家利益不怕牺牲,强调勇敢和奉献。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忠诚和 patriotism(爱国主义)被视为重要的美德。因此,“卖国求利”这一成语在社会舆论中往往受到严厉的谴责,特别是在国家面临外部威胁时。现代社会中,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愈发复杂,但这一成语依然传达出强烈的爱国情感。
情感与联想
“卖国求利”通常带有强烈的负面情感,令人感到愤怒和不屑。它引发的联想包括背叛、贪婪和不忠。在表达时,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强调对某种行为的强烈反感。
个人应用
在我生活中的某些讨论中,曾遇到关于公司与外国企业合作时是否会损害国家利益的争论。有些人认为只要能带来经济利益,就值得合作,而我认为这种态度有“卖国求利”的倾向,应该更注重国家的长远利益。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写:
风雨如晦夜漫漫,
卖国求利者何惭?
忠魂千古留芳影,
只愿家国共辉煌。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selling out one's country”或“betraying one's country”可以与“卖国求利”相对照。尽管表达的方式不同,但两者都传达了对背叛祖国行为的不屑与谴责。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卖国求利”这一成语的学*,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爱国主义的重要性及其在语言中的体现。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意识到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国家利益同样不容忽视。它提醒我在生活中要保持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来源:苏循及其子楷自谓有功于梁,当不次擢用。全忠薄其为人,以其为唐鸱枭,卖国求利,勒循致仕,斥楷归田里。
来源:--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六
引证:
《宋史·奸臣传四·贾似道》:“似道既相,进贾贵妃为皇太妃,似道卖国求利,中外汹汹。”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六》:“曹操曰:‘吾知刘表卖国求利,非社稷之臣。’”
《后汉书·袁绍传》:“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至于后嗣颠蹙,社稷倾覆,非不幸也。卖国求利,此其验也。”
《汉书·王莽传下》:“莽既不食,又不与语,但与五威将王奇等计议,欲以卖国求利。”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数以国事属平原君,平原君不肯,曰:‘胜所以不敢者,恐卖国求利也。’”
卖国求利成语接龙
卖国求利字义分解
求
1.(《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皮衣)。
2.“裘”的古字。皮衣。
3.请求;干请;乞助。
4.追求,谋求;寻求;寻找。
5.索取。
6.探索。
国
1.(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2.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3.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4.国家。
5.古代王、侯的封地。
6.部落。
卖
1.(会意。小篆字形。从出,从买。将收进的财物卖出。本义:以货物换钱。与“买”相对)。
2.同本义。
3.背地里害人以利己;背叛。
4.炫耀。
5.旧时酒馆中称一整份菜为一卖。
利
1.(会意。从刀,从禾。表示以刀断禾的意思。本义:刀剑锋利,刀口快)。
2.同本义。
3.又。
4.又泛指锐利。
5.快;敏捷。
6.吉利;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