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èngguànxià

正冠李下

拼音zhèngguànxià

繁体正冠李下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近义词正冠纳履整冠纳履

正冠李下的意思

基本定义

“正冠李下”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在李树下正冠”,引申义指在容易引发误解或产生嫌疑的情况下,不宜做某些事情。它强调了在特定情境下应注意自己的行为,以免被他人误解或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成语来源

该成语来源于《旧唐书·李达传》,讲述了唐代名将李达的故事。李达在一次出行时,在李树下正好需要调整帽子,恰巧被人看到,以致于引发了不必要的误会。这一故事说明了在特定环境中,某些行为可能会被误解,因此应当谨慎行事。

使用场景

“正冠李下”常用于日常对话、演讲和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在讨论道德、行为和人际关系时。它用于提醒人们在特定情况下要小心,以免引发误解。例如,在职场中,某些行为可能被同事误解,因此应谨慎行事。

示例句子

  1. 在会议上讨论敏感话题时,我们应当谨慎发言,避免“正冠李下”的情况发生。
  2. 张经理在同事面前谈及私人事务,这让人觉得他有意引人注意,真是“正冠李下”。
  3. 当你在公众场合时,尽量避免做一些可能被误解的举动,毕竟我们都不想“正冠李下”。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小心翼翼”:强调在行动时的谨慎和周到。
    • “避嫌”:指避免让人产生怀疑或误解。
  • 反义成语

    • “肆无忌惮”:形容毫不顾忌地行动,与“正冠李下”的谨慎态度相反。
    • “不拘一格”:指不受限制,态度开放,容易引发误解的行为。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谦虚、谨慎和避免引发误解是受到高度重视的价值观。“正冠李下”反映了这一社会观念。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更容易被误解,因此这一成语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实用性。

情感与联想

“正冠李下”给我的情感反应是警惕和反思。它提醒我在与他人交往时,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无意中引发误解。同时,它也让我联想到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如何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形象和声誉。

个人应用

在我工作期间,有一次在团队讨论中,我不小心提及了一个与同事私人生活相关的话题,结果导致了一些误会。事后我意识到,如果我能更加注意场合和话题的选择,就能避免“正冠李下”的尴尬局面。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中: 在李树下,树影斜, 正冠时,风拂华。 小心言,勿轻举, 免得他人生疑华。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如“guilty by association”,意味着由于与某人有联系而被怀疑或误解。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都强调了在某些环境中行事的谨慎性。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正冠李下”的学,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在沟通和行为中保持谨慎的重要性。这不仅在语言学中有助于提高表达的准确性,也促进了我在社交场合中更为得体的表现。我将继续在生活中践行这一原则,避免引发不必要的误会。

来源: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来源:--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

引证

《明史·海瑞传》:“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尝言:‘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又不得已而均税,尚可存古人遗意。’故自为县令时,即立志复古井田。然卒不可行。而瑞之治事,虽古循吏无以尚之。其为南平教谕,有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而属巡盐御史袁淳论瑞及慈谿知县霍与瑕。与瑕,尚书韬子,亦抗直不谄懋卿者也。时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久之,陆光祖为文选,擢瑞户部主事。”

《宋史·赵普传》:“普性深沈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又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太祖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晋书·王祥传》:“祥性至孝,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有丹奈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其笃孝纯至如此。有司奏闻,诏书褒异,旌表门闾,蠲除征役,名在三司之上。”

《后汉书·杨震传》:“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故曰:‘正冠李下,摄衽席上。’”

《韩诗外传》卷七:“正冠李下,摄衽席上,以理人伦,便为国华。”

例句下官不能避溺山隅,而~,既贻疵辱,方致徽绳。

正冠李下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zhèng,zhēng), 止部,共5画

1.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

2.箭靶的中心。

3.引申为目标。

4.

5.征税。

6.出兵,征讨。

1.(指事。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

2.同本义。

3.正直,正派。

4.纯正不杂(多指色、味)。

5.作为主体的,与“副”相对。

6.正当;合适。

读音(lǐ), 木部,共7画

1.(形声。从木,子声。本义:李树)。

2.同本义。落叶乔木,春天开白色花,果实叫李子,熟时黄色或紫红色,可吃。

3.(李:李花)。

4.(李:李子)。

5.(李:李园)。

6.狱官

读音(guān,guàn), 冖部,共9画

1.(会意。从“冖”(mì),用布帛蒙覆。从“元”(人头),从“寸”(手)。意思是:手拿布帛之类的制品加在人的头上,即“冠”。本义:帽子)。

2.同本义。

3.公鸡头上的肉瘤或高出的羽毛。

1.戴;戴帽子。

2.超出众人;超过;位居第一。

3.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一般在二十岁。

读音(xià), 一部,共3画

1.(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2.同本义。

3.地。

4.臣下;百姓;群众。

5.方面。

6.特指湖泽。

正冠李下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