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均力敌的意思

基本定义

“势均力敌”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力量和势力相当”,通常用来形容双方在某种竞争或斗争中力量相当,难以分出胜负。该成语强调的是对抗双方的实力平衡,常用于体育、商业竞争乃至政治斗争等场合。

成语来源

“势均力敌”最早出现在《三国志·魏志·王朗传》中,原文为“势均力敌,何必言争”。这句话反映了当时对战争和对抗的看法,强调如果双方实力相当,就无需再争论谁对谁错。成语的形成与历史上的战争和斗争密切相关,体现了古人对对抗性力量的深刻理解。

使用场景

“势均力敌”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

  • 文学作品:如小说中描写两位英雄对决时,形容两者实力接近,激烈竞争的情形。
  • 日常对话:在讨论某场比赛或竞争时,可以用来形容双方实力相当。
  • 演讲:在谈到某个行业的竞争时,领导者可能会提到“势均力敌”来鼓励团队。

示例句子

  1. 这场比赛双方实力相当,真是势均力敌,谁胜谁负都很难说。
  2. 在这次谈判中,两家公司都是行业巨头,完全是势均力敌。
  3. 经过激烈的讨论,双方的观点也可以说是势均力敌,各有道理。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势均力敌:本义相同,强调双方势力相当。
    • 不分伯仲:指双方实力相近,难以分出高下。
  • 反义成语

    • 一面倒:形容一方力量强大,另一方毫无还手之力。
    • 势不两立:指双方势力对立,无法共存。

文化与社会背景

“势均力敌”在**文化中体现了对公平竞争的重视,强调了在对抗中追求实力的均衡。这种思维方式在现代社会依然适用,尤其在体育竞赛、商业竞争等领域,公平竞争被视为促进进步的重要因素。

情感与联想

“势均力敌”带给我一种紧张而激动的感觉,仿佛置身于竞争的现场,感受到双方的努力与坚持。这种情感反应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到对抗中的不易与尊重,尤其是在面对强敌时的那种斗志。

个人应用

在一次学校的辩论赛中,我和我的队友与另一队辩论,双方观点都很强,互不相让。虽然最终我们没有获胜,但我深刻感受到“势均力敌”的意义,因为那场辩论让我认识到各方观点的价值与重要性。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

两军对峙如山岳,
势均力敌不相让。
英雄豪杰齐争斗,
胜负虽难谁自强。

通过这种形式,展现了“势均力敌”的对抗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志。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evenly matched”或“a fair fight”,这些表达同样强调双方实力相当。在西方文化中,公平竞争和对抗的精神同样受到推崇,体现了不同文化中对竞争的理解有相似之处。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势均力敌”的深入学,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仅是对力量平衡的描述,更是一种对竞争与合作的深刻理解。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帮助我更准确地表达对立与平衡的情感,也增强了我在交流中的表达能力。

来源:力敌势均,终相吞咀。

来源:-- 《南史·刘穆之传》

引证

《宋史·岳飞传》:“岳飞与金人战于郾城,金兵十万,飞兵仅八千,然飞善用兵,以少击众,金兵大败,飞乘胜追击,至朱仙镇,金兵又大败,飞欲渡河,金人惧,遣使议和。”

《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五十三》:“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绍兵盛,操粮少,以奇兵袭绍辎重,焚其粮谷,绍军大乱,遂败绍。”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绍兵盛,太祖粮少,以奇兵袭绍辎重,焚其粮谷,绍军大乱,遂败绍。”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馀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馀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馀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乃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氏。”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与楚子战于城濮,楚师败绩,晋师乘胜逐北,至于郔,楚师复振,晋师不敢逼,于是两军相持,势均力敌。”

故事北宋时期,王安石推行新法,吕惠卿极力巴结他,帮助推行新法,参与有关重要的变革措施,受到王安石的器重。吕惠卿鼓动王安石倡导暴虐的政策。王安石被罢相时,吕惠卿与他势均力敌,就想方设法倾轧与陷害他

例句这场比赛对阵的双方~,最终以平局收场。

势均力敌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dí), 攵部,共10画

1.(形声。从攴(pū),啇(dí)声。本义:匹敌;对等)。

2.同本义。

3.抵抗;抵挡。

4.攻击。

5.仇敌;敌人。

读音(jūn), 土部,共7画

1.(形声。从土,匀声。“匀”亦兼表字义。合起来指土地分配均平。本义:均匀;公平)。

2.同本义。

3.等同,相同。

4.使…同样;平分。

5.衡量,比较。

6.皆,都,全部。

读音(shì), 力部,共8画

1.(形声。从力,埶(yì)声。本义:权力;权势)。

2.同本义。

3.力量;威力。

4.形势;情势。

5.姿态。

6.形状;样式;架式。

读音(lì), 力部,共2画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体力,力气)。

2.同本义。

3.力量。

4.能力。

5.威力;权势。

6.劳役;仆役。

势均力敌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