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ài

词不逮意

拼音dài

繁体詞不逮意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词语不能确切表达意思"

近义词词不达意

反义词言必有中

词不逮意的意思

基本定义

“词不逮意”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言语跟不上心意”。它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表达能力不足,无法准确或充分地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基本含义是表达与心意不相符,或说话时无法恰如其分地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

成语来源

“词不逮意”源于古代文人的创作和交流,常用于文学作品中描绘人物的窘境或心理状态。具体的历史典故并不明确,但这个成语的形成与古代文人的修辞追求密不可分,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描写言语表达不足的情境,反映出人们对于语言与思想之间关系的思考。

使用场景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

  • 文学作品:如小说、诗词中,描写人物在表达情感时的无奈。
  • 日常对话:用来形容自己或他人在某些情况下无法准确表达想法。
  • 演讲与辩论:指责某人言语不当,未能清晰表达其立场或观点。

示例句子

  1. 在面对复杂的情感时,他总是感到词不逮意,无法将内心的挣扎清楚地表达出来。
  2. 她在演讲中虽然准备充分,但在关键时刻却感到词不逮意,让听众感到困惑。
  3. 他试图解释自己的观点,却因为语言能力不足,导致词不逮意,反而引发了误解。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言辞乏力:形容说话的力量和内容不足,无法引起共鸣。
    • 不知所云:形容说话时没有明确的意思,听者无法理解。
  • 反义成语

    • 言简意赅:形容言语简洁明了,意思清楚。
    • 口若悬河:形容说话流畅,滔滔不绝,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

文化与社会背景

“词不逮意”反映了**文化中对语言艺术的重视。在传统文化中,文人往往追求辞藻的华美与表现力,而“词不逮意”则显示了语言表达的局限性。在现代社会,随着交流方式的多样化,这一成语仍然适用,尤其是在强调自我表达和沟通能力的语境中。

情感与联想

对于我而言,“词不逮意”往往带来一种无奈和挫败感,特别是在我试图表达内心真实感受却无法找到合适的词汇时。这种情感反应让我更加重视语言的学*与使用,并希望在适当的场合中能够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想法。

个人应用

在我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时,面对复杂的问题,我的思路一度混乱,最终导致了“词不逮意”的局面。这个经历让我意识到,在准备发言时,充分的练*和思考是多么重要。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将“词不逮意”融入其中:

月下独坐思千卷,
心中情愫难言传。
欲诉柔情词不逮,
唯有星光伴我眠。

通过这种方式,成语不仅表达了情感,也增添了诗的意境。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lost for words”,表示因震惊或感动而无言以对。不同文化中都存在对表达与心意之间差距的共鸣,反映了人类在沟通中的普遍挑战。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词不逮意”的学,我深刻理解到语言表达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这一成语提醒我在语言学和日常交流中,不仅要注重词汇的积累,更要思考如何将内心的想法准确地传达给他人。这对于提高我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来源:嗣有四乡联团之议,曾泐数行奉达,仓卒中词不逮意。

来源:-- 清·龙启瑞《覆唐子实书》

词不逮意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dǎi,dài), 辶部,共11画

1.(形声。从辵(chuò),隶(dài)声。本义:赶上;及;到)。

2.同本义。

3.逮捕,抓人(人在捉拿称“逮”,人逃亡而追拿称“捕”)。

1.捉,特指经过追赶或试图抓住

读音(cí), 讠部,共7画

1.(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2.同本义。

3.诗文中的词语。

4.状纸;诉讼。

5.文体名,诗歌的一种 。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6.说,告诉。

读音(yì), 心部,共13画

1.(会意。从心从音。本义:心志。心意)。

2.同本义。

3.意志;愿望。亦引申为志向。

4.胸怀;内心。

5.情意;感情。

6.意气; 气势。

读音(bù,fǒu), 一部,共4画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词不逮意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