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ānzhīzhì

千里之志

拼音qiānzhīzhì

繁体千里之志

用法"作主语、宾语;用于志向"

近义词鸿鹄之志

千里之志的意思

基本定义

“千里之志”这个成语字面意思为“千里之外的志向”,其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志向远大,追求卓越,渴望实现宏伟的目标。通常用来形容那些有远大理想和追求的人。

成语来源

“千里之志”源自**古代文学,具体出处可以追溯到《孟子·告子上》,其中提到“志之所向,行之所至”,强调志向的重要性。这个成语表达了人们对于远大理想的追求和坚韧不拔的决心。

使用场景

“千里之志”常用于文学作品、演讲、日常对话等多种语境。例如,在励志书籍中,作者可能会提到“千里之志”以激励读者追求自己的梦想;在演讲中,讲者可能使用这一成语来强调坚定信念和追求目标的重要性。

示例句子

  1. 虽然起点艰难,但他始终怀有千里之志,努力向前奔跑。
  2. 这位年轻的科学家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展现出了千里之志的精神。
  3.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我们仍要保持千里之志,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志存高远”:表示志向高远,追求卓越。
    • “胸怀壮志”:胸中怀有宏伟的志向。
  • 反义成语

    • “安于现状”:满足于现有的状态,不求进取。
    • “目光短浅”:眼光狭隘,只关注眼前利益。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志向被视为个人成就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千里之志反映了中华民族追求卓越、不懈奋斗的精神,尤其在现代社会中,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快速的变化,拥有远大志向尤为重要。

情感与联想

“千里之志”带给我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激励我不断追求自己的目标。它让我联想到许多成功人士的奋斗历程,也让我明白了坚持和努力的重要性。这个成语常常激励我在面对困难时不轻言放弃。

个人应用

在我个人的学*和生活中,曾多次引用“千里之志”来鼓励自己。在准备考试和追求职业目标时,我时常提醒自己要有远大的志向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使我能够在压力下保持动力。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千里之志”:

千里之志如东风,
破浪前行不畏程。
梦想在前心中燃,
勇者无畏志更生。

这首诗表达了持有千里之志的人在追求梦想时的勇气和决心。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long-term ambition”或“great aspirations”,这些表达同样强调追求远大目标的重要性。在不同文化中,这种对志向的重视体现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尽管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千里之志”的学,我深刻体会到志向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个人奋斗的动力,也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使用这样积极向上的成语能够激励自己和他人,促使我们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来源:与一举则有千里之志,德不盛,义不大则不至其郊。

来源:--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长利》

引证

《宋史·岳飞传》:“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力农。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晋书·刘琨传》:“刘琨字越石,中山魏昌人,汉中山靖王胜之后也。祖迈,有经国之才,为相国参军、散骑常侍。父蕃,清高冲俭,位至光禄大夫。琨少得俊朗之目,与范阳祖纳俱以雄豪著名。年二十六,为司隶从事。时征虏将军石崇河南金谷涧中有别庐,冠绝时辈,引致宾客,日以赋诗。琨预其间,文咏颇为当时所许。秘书监贾谧参管朝政,京师人士无不倾心。石崇、欧阳建、陆机、陆云之徒,并以文才降节事谧,琨兄弟亦在其间,号曰‘二十四友’。赵王伦执政,以琨为记室督,转从事中郎。伦子荂,即琨姊婿也,故琨父子兄弟并为伦所委任。及伦败,琨以名犯伦讳,改为载。齐王冏辅政,以其父兄皆有当世之望,故特宥之,拜琨为尚书左丞、司徒左长史。冏败,范阳王虓辟为掾。顷之,朝廷以琨父蕃为淮南内史,以琨为从事中郎。虓败,琨父蕃为司马冏所害,琨流转依幽州刺史鲜卑段匹磾。匹磾甚重之,与琨结婚,约为兄弟。”

《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爵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十九年,徙封临菑侯。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彫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二十二年,增置邑五千,并前万户。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

《后汉书·班超传》:“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其后行诣相者,曰:‘祭酒,布衣诸生耳,而当封侯万里之外。’超问其状。相者指曰:‘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固对曰:‘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后坐事免官。”

《史记·项羽本纪》:“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千里之志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lǐ), 里部,共7画

1.(会意。从衣,里声。本义:衣服的里层)。

2.同本义。

3.内,中。与外相反。

4.时候。

5.附在“这”、“那”、“哪”等字后边表示地点;位置;处所。

6.(会意。从土,从田。从“田”,含有区分界域的意思。本义:里弄;街巷)。

读音(zhì), 心部,共7画

1.(形声。从心,士声。战国文字,从心之,之亦声。意为心愿所往。本义: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

2.同本义。

3.心情。

4.神志。

5.旗帜。

6.皮肤上生的班痕

读音(qiān), 十部,共3画

1.(形声。从十,人声。本义:数目。十百为千) 同本义。

2.比喻数甚大;许许多多

3.田间小路。

读音(zhī), 丶部,共3画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

千里之志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