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有余辜的意思
基本定义
“死有余辜”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死去的人还不够罪过”。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的罪行极其严重,甚至即使死去也无法抵消其所犯下的错误或罪过。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罪犯所犯的罪行非常恶劣,应该受到严厉的惩罚。
成语来源
“死有余辜”出自《左传》。在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个国君在听闻某个大臣的罪行后说:“死有余辜”,意思是这个大臣的罪行如此严重,即使死去也无法平息其过错。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罪犯的严厉态度和对正义的追求。
使用场景
“死有余辜”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包括:
- 文学作品:在古代小说或历史书籍中,可能用来形容某位历史人物的罪行。
- 日常对话:在朋友讨论某个新闻**时,可以说“那个罪犯真是死有余辜”,来表达对其行为的不满。
- 演讲:在法庭上或公共演讲中,可能用来强调对某些罪行的严惩必要性。
示例句子
- 他所犯的罪行令人发指,真是死有余辜。
- 对于那些贪污腐败的大官,死有余辜的评价并不为过。
- 在历史上,某些暴君的死也被看作是死有余辜的结局。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罪有应得”:意指罪犯应当受到与其罪行相对应的惩罚。
- “自食其果”:指做坏事必定要遭到恶果。
-
反义成语:
- “无辜”:指没有罪过或责任,与“死有余辜”形成鲜明对比。
- “有罪可赦”:指某些罪行可以被宽恕,强调宽容与理解。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对罪行的严惩与正义的维护,因此“死有余辜”反映出古代社会对法律与道德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虽然法律体系逐渐完善,但仍然存在对某些极端罪行的强烈谴责和对正义的追求。
情感与联想
“死有余辜”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愤怒与不满,尤其是当人们看到社会上有严重的犯罪行为,而罪犯却逃避惩罚时。这种成语能够引发人们对社会正义的思考,激发人们对公平与正义的追求。
个人应用
在生活中,我曾遇到过类似的:某个身边的人因为违法而被捕,在讨论这个时,我们大家都觉得这位违法者的行为极其不负责任,甚至有人提到“死有余辜”,表达对他应得惩罚的赞同。
创造性使用
在写作中,我可以将“死有余辜”融入到一首诗中:
罪恶深渊无尽头,
死有余辜难解脱。
正义之剑高悬顶,
惩罚之火永不熄。
跨文化比较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表达的概念也存在。例如,英语中可以用“you reap what you sow”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强调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这种表达在不同文化中反映了对正义和道德责任的共同认知。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死有余辜”的学,我深刻理解到语言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和道德观念。在语言学中,掌握成语不仅能丰富表达方式,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达情感与思想。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适用性,提醒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来源:盖奏当之成,虽咎繇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
来源:-- 《汉书·路温舒传》
引证:
《宋史·岳飞传》:“飞曰:‘臣死有余辜,不敢受命。’”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曰:‘吾虽死,犹有余辜。’”
《后汉书·袁绍传》:“绍曰:‘吾虽死,犹有余辜。’”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死有余辜,非战之罪也。”
《左传·宣公十五年》:“死有余辜,何以见先君于地下?”
故事:西汉时期路温舒对法律十分精通,对当时的律令不满。汉宣帝即位后,他上书《尚德缓刑书》,援引历史上的一系列冤狱,加上当时狱卒屈打成招的现象十分普遍,就是清官断案也会认为是死有余辜的。汉宣帝觉得很有道理就施行仁政
例句:这个杀人犯,谋财害命,真是~。
死有余辜成语接龙
死有余辜字义分解
辜
1.(形声。从辛,古声。“辛”,是受刑的意思。本义:罪行)。
2.同本义。
3.灾难,祸害。
4.(gù)。原故,原因。
5.惩罚,治罪。
6.肢解,分裂肢体。
死
1.(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2.同本义。
3.为某事或某人而牺牲性命。
4.穷,尽。
5.拼死,拼命。
6.死板,不灵活。
有
1.(会意。金文字形,从又(手)持肉,意思是手中有物。本义:具有,与“无”相对)。
2.同本义。
3.存在。
4.取得,获得,占有。
5.相当于“或”。或许。
6.附着在动词、名词、形容词前,相当于词缀,无实际意义。
1.
余
1.(形声。从食,余声。本义:饱足)。
2.饱足。足食得饱。
3.剩下;剩余。
4.剩下的,多余的。
5.残留的;遗留的。
6.次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