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āoquánhuì

招权纳贿

拼音zhāoquánhuì

繁体招權納賄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贪财"

近义词招权纳赇招权纳赂

招权纳贿的意思

基本定义

“招权纳贿”是一个汉语成语,其中“招权”指的是为了获得权力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通常含有迎合、投机的意味;“纳贿”则是指接受贿赂。整体来看,这个成语形容某些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力和利益,通常带有贬义。

成语来源

“招权纳贿”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历史典故来源,但其所指的行为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古代社会中,官场腐败现象严重,许多官员利用职权为自己谋求私利,招揽权力和接受贿赂的行为屡屡被揭露,形成了“招权纳贿”的社会现象。

使用场景

该成语常用于政治、经济等领域的讨论中,尤其是对腐败现象的批评。在文学作品中,可能描绘某个角色的道德沦丧,或在日常对话中用来形容某些人的不端行为。例如,在新闻报道中,记者可能会提到某位官员由于“招权纳贿”而被查处。

示例句子

  1. 这位官员因为长期招权纳贿,被纪委严厉查处。
  2. 社会上对招权纳贿行为的零容忍态度越来越明显。
  3. 招权纳贿不仅损害了公众利益,也破坏了政府的公信力。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

  • 贪赃枉法:形容贪污受贿,违法乱纪。
  • 以权谋私:利用职权为个人谋取私利。

反义成语

  • 清正廉洁:形容为人正直,清白,没有私心。
  • 公正无私:形容处理事务公正,没有私情。

同义成语和反义成语在用法和语境上有细微差别,虽然都与权力和利益有关,但“清正廉洁”强调的是一种积极的道德品质,而“招权纳贿”则是对不当行为的直接描述。

文化与社会背景

传统文化中,强调道德与廉洁,儒家思想提倡为官者应具备高尚的品德与操守。然而,历史上官场腐败现象层出不穷,导致“招权纳贿”成为一种社会病态。现代社会中,反腐败不断深入,公众对贪腐行为的关注和反对声愈发强烈。

情感与联想

“招权纳贿”通常带有负面情感,令人联想到腐败、道德沦丧和社会的不公。这种情感反应在表达对某个人或现象的不满时,常被用作批评的工具。

个人应用

在生活中,我曾听闻某位地方官员因招权纳贿而被调查的新闻,这让我深刻感受到腐败对社会的危害。这样的现象不仅影响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也使得许多公平竞争的机会被扭曲。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用“招权纳贿”来表达对某种社会现象的批判:

权力之下暗潮涌,招权纳贿几人醒。
清明政道难再现,欲望侵蚀不堪平。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corruption”或“bribery”,这些词汇同样涵盖了权力与不当交易之间的关系。在许多文化中,腐败现象被广泛讨论,且常常引发社会**。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招权纳贿”的学,我意识到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反映社会现象和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这个成语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提醒我关注社会中的不正之风,并积极倡导廉洁与道德的重要性。

来源:辩士曹丘生数招权顾金钱。

来源:-- 《汉书·季布传》

引证

《新唐书·李林甫传》:“林甫招权纳贿,士大夫多附之。”

《资治通鉴·唐纪》:“李林甫招权纳贿,士大夫多附之。”

《旧唐书·李林甫传》:“林甫招权纳贿,士大夫多附之。”

《明史·魏忠贤传》:“忠贤招权纳贿,士大夫多附之。”

《宋史·王安石传》:“安石既执政,招权纳贿,士大夫多附之。”

例句他父子济恶,~,卖官鬻爵。

招权纳贿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贿

贿

读音(huì), 贝部,共10画

1.(形声。从贝,有声。本义:财物)。

2.同本义。

3.赠送财物。

4.用财物买通别人。

5.受贿。

读音(nà), 纟部,共7画

1.(形声。从糸(mì),内声。本义:丝被水浸湿)。

2.同本义。

3.收藏;收入。

4.“纳”假借为“接纳”;接受。

5.缴纳,贡献。

6.使进入。

读音(quán), 木部,共6画

1.(形声。从木,雚(guàn)声。本义:黄花木)。

2.同本义。

3.秤。测定物体重量的器具。

4.亦称秤锤。

5.权柄,权力。

6.权宜、变通。

读音(zhāo), 扌部,共8画

1.(会意。从手。召声,呼唤。本义:打手势叫人来)。

2.同本义。

3.招收;招募。

4.邀请。

5.招致;招惹。

6.招供,供认。

招权纳贿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