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权纳赂的意思
基本定义
“招权纳赂”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招揽权势,接受贿赂”。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主动迎合权势者,接受贿赂。这种行为通常带有负面的道德评价,暗示着腐败和不正当的利益交换。
成语来源
“招权纳赂”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政治文化。当时,官员与权贵之间的贿赂现象普遍存在,许多文人和历史学家在其著作中批评这种现象,强调廉政的重要性。成语的构成中,“招权”与“纳赂”两个词的结合,直观地反映了这种腐败现象。
使用场景
“招权纳赂”可以在多个语境中使用:
- 文学作品:在小说中描绘政治斗争或官场现象时,常用于形容某些角色的行为。
- 日常对话:在谈论社会现象或时事时,常用来批评某些贪污腐败的行为。
- 演讲:在讨论反腐倡廉的主题时,使用该成语可以强调要抵制贿赂和腐败。
示例句子
- 他为了升职,不惜招权纳赂,真让人失望。
- 面对社会的腐败现象,我们必须强烈抵制招权纳赂的行为。
- 招权纳赂不仅损害了公正,也让整个社会陷入了信任危机。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贪污受贿”:指非法接受财物。
- “以权谋私”:指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
反义成语:
- “清白无辜”:形容没有受到冤屈和指责,保持清白。
- “公正廉明”:形容公平公正,清正廉洁。
同义成语与“招权纳赂”在含义上相似,均指向腐败行为,但“招权纳赂”更强调主动迎合和接受贿赂的过程,而“贪污受贿”则更关注结果。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官场腐败问题由来已久,历代文人都对其深表忧虑。“招权纳赂”反映了这种社会现象的普遍性。现代社会中,反腐倡廉的兴起使得这一成语的使用更加频繁,成为批评腐败的重要表达。
情感与联想
“招权纳赂”通常带有负面情感,令人联想到腐败、欺诈和不公等负面社会现象。这种联想影响着人们对官场和社会风气的看法,促使人们更加强调廉洁自律和公正。
个人应用
在生活中,我曾在一次讨论会上提到某企业的高管利用职务之便接受贿赂的**,使用“招权纳赂”一词形容其行为,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大家对这一现象表示强烈反感。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描绘官场黑暗的诗歌中,可以这样写:
权势如海浪翻涌,
贿赂如潮水连绵。
招权纳赂者何惧,
唯愿权位常相伴。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概念可以用“bribery and corruption”来表达。这两个词汇在内容上与“招权纳赂”相近,但在文化背景和使用场合上可能存在差异。西方国家对贿赂的反对更为明确,法律和社会机制相对完善。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招权纳赂”的学,我对腐败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个成语不仅是对不正当行为的描述,也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保持清白与廉洁。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的重要性在于,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社会现象,并引发对道德与伦理的思考。
来源:不花骄恣无上,招权纳赂,奔竞之徒,皆出其门,骎骎有赵高、张让、田令孜之风。
来源:-- 《元史·朴不花传》
引证:
《资治通鉴·唐纪》:“招权纳赂,以自肥其私。”
《清史稿·和珅传》:“招权纳赂,擅作威福。”
《明史·奸臣传·严嵩》:“招权纳赂,门庭若市。”
《宋史·王钦若传》:“招权纳赂,势倾中外。”
《旧唐书·李林甫传》:“招权纳赂,货赂公行。”
例句:皆人间清要之官而~,欺世盜名,或于任所阳为廉洁,而阴受苞苴。
招权纳赂成语接龙
招权纳赂字义分解
赂
1.(形声。从贝,各声。从“贝”,表示与钱财有关。本义:赠送财物)。
2.同本义。
3.行贿,用钱、物买通别人。
4.赠送的财物和钱。
5.美玉。
纳
1.(形声。从糸(mì),内声。本义:丝被水浸湿)。
2.同本义。
3.收藏;收入。
4.“纳”假借为“接纳”;接受。
5.缴纳,贡献。
6.使进入。
权
1.(形声。从木,雚(guàn)声。本义:黄花木)。
2.同本义。
3.秤。测定物体重量的器具。
4.亦称秤锤。
5.权柄,权力。
6.权宜、变通。
招
1.(会意。从手。召声,呼唤。本义:打手势叫人来)。
2.同本义。
3.招收;招募。
4.邀请。
5.招致;招惹。
6.招供,供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