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禽兽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衣冠禽兽”字面意思是指身着衣服、戴着帽子的人却像禽兽一样,形容那些外表看似人类,实际上行为卑劣、没有人性的人。它通常用来批评那些道德败坏、行为不端的人。
成语来源:
“衣冠禽兽”最早出现在清代作家李汝珍的小说《镜花缘》中。书中提到一些外表看似文雅、穿着讲究的人,却在行为上表现得极其粗鄙和野蛮。这个成语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一些伪君子的批判,揭示了道德与外表之间的矛盾。
使用场景:
“衣冠禽兽”可以在多种语境下使用:
- 文学作品:在小说中描写某个角色时,可以用来形容其伪善的外表和内心的丑恶。
- 日常对话:在讨论某些社会现象或人物时,可以形容那些表面光鲜而内心卑劣的人。
- 演讲:在公共演讲中,批判社会不良现象时,可以用此成语增强论点的力度。
示例句子:
- 这个商人看似彬彬有礼,实则是个衣冠禽兽,做了许多伤害他人的勾当。
- 在这部电影中,主角揭露了那些衣冠禽兽的真面目,让人们看清了他们的本质。
- 社会上有不少衣冠禽兽,他们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压迫弱者。
- 他虽然穿着名牌西装,但一言一行都透着衣冠禽兽的气息。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伪君子:指那些表面上道德高尚,实际上却虚伪的人。
- 披着人皮的兽:强调外表像人,内心却如兽般凶残。
-
反义成语:
- 人心所向:指受到大家认可和尊重的人,表现出良好的品行。
- 德才兼备:形容一个人既有道德又有才能,和“衣冠禽兽”形成对比。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被视为社会的基石,“衣冠禽兽”这个成语反映了对道德沦丧的深刻忧虑。在现代社会,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伪善和道德危机依然存在,使得这一成语仍具有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关注道德与行为的一致性。
情感与联想:
“衣冠禽兽”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愤怒与失望。这个成语让人联想到那些表里不一、虚伪的人,激发了对社会不公的反思和对道德败坏现象的强烈抵制。
个人应用:
在一次社交聚会上,我遇到一个外表光鲜的商人,他在谈判中表现得非常友好,但在离开后却对员工极其苛刻。我当时就想到了“衣冠禽兽”,这让我更加警惕那些表面和善的人。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中:
华服映日却无情,
衣冠禽兽藏心灵。
表面光鲜终有恨,
道德沦丧人可惊。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wolf in sheep's clothing”,意指披着羊皮的狼,形容那些外表无害而内心凶恶的人。两者都传达了对伪善的警惕和批判,但文化背景和具体用法略有不同。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衣冠禽兽”的学,我认识到语言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传递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警觉,关注人的内在品格,而不仅仅是外在表现。在语言学中,理解和运用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增强沟通的深度和广度。
来源:人人骂我做衣冠禽兽,个个识我是文物穿窬。
来源:-- 明·陈汝元《金莲记·构衅》
例句:既是不孝,所谓~,要那才女又有何用。
衣冠禽兽成语接龙
衣冠禽兽字义分解
衣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领口,两旁象袖筒,底下象两襟左右相覆,为上衣形。“衣”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衣”的字与衣服有关。本义:上衣)。
2.同本义。
3.服装的通称。合上衣下裳而言。
1.穿衣。
2.遮盖;包扎。
3.依靠
禽
1.(象形。本义:走兽总名)。
2.同本义。
3.鸟类的总称。
4.捕获鸟兽。
5.捕捉。
6.战胜。
冠
1.(会意。从“冖”(mì),用布帛蒙覆。从“元”(人头),从“寸”(手)。意思是:手拿布帛之类的制品加在人的头上,即“冠”。本义:帽子)。
2.同本义。
3.公鸡头上的肉瘤或高出的羽毛。
1.戴;戴帽子。
2.超出众人;超过;位居第一。
3.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一般在二十岁。
兽
1.(象形。小篆字形。上象耳,中象头,下象足踩地。兽本是禽兽的总称。古另有“獸”字,指捕捉禽兽的活动。二字通用。本义:禽兽的总称)。
2.四足的哺乳动物,多指野兽。
3.干肉。
4.比喻野蛮、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