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àoèquān

造恶不悛

拼音zàoèquān

繁体造惡不悛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造恶不悛的意思

基本定义

“造恶不悛”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制造恶行而不悔改”。它用来形容那些做坏事而毫无悔悟之心的人。这个成语强调了对于错误行为的拒绝反省与改正,表达了对不良行为的强烈批评。

成语来源

成语“造恶不悛”出自《左传》,原文为“作恶不悛”。它反映了古代对道德失范行为的警惕与批判。此成语的历史背景与**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息息相关,强调了人们在道德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使用场景

在文学作品中,成语“造恶不悛”常用来描绘负面角色或警示人们对不道德行为的警惕。在日常对话中,类似的表达也会出现在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讨论中,比如对犯罪行为的不满。演讲中,尤其是关于社会公德和法律的主题时,使用此成语能增强语言的力度。

示例句子

  1. 他屡次违法,造恶不悛,最终被法律制裁。
  2. 对于造恶不悛的行为,社会应该采取更严格的措施来惩治。
  3. 面对那些造恶不悛的人,我们不能选择沉默。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

  • “罪恶累累”:形容罪行非常多,无法忍受。
  • “不知悔改”:形容不认识到错误,且不愿意改正。

反义成语

  • “知错能改”:表示懂得错误并愿意改正。
  • “痛改前非”:指痛心地改正以前的错误。

同义成语和反义成语在语气和用法上有细微差别,例如“罪恶累累”更强调数量,而“造恶不悛”则强调态度。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道德教化,个人的行为与社会和谐密切相关。“造恶不悛”反映了对道德失范行为的高度警惕。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尤其是在讨论社会正义与法律时,其意义仍然不容忽视。

情感与联想

“造恶不悛”这个成语引发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愤怒和失望,尤其是当看到一些人明知其错仍旧坚持错误行为时。这种情感反应促使我们更加关注社会道德和个人责任。

个人应用

在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位朋友,他总是在工作中不负责任,屡次犯错却从不反省。每当提到此事,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造恶不悛”这个成语,以此来形容他的行为。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创作中,可以这样使用“造恶不悛”:

黑夜漫漫罪恶生,
心中无悔道义轻。
造恶不悛难自救,
终是悲哀泪满腮。

此诗表达了对造恶不悛者的批判与对其最终悲剧命运的哀叹。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unrepentant”或“remorseless”,两者都表示不悔改的态度。不同文化中对不悔改行为的看法可能略有不同,但普遍都认为这是一种社会不良现象,值得警惕与反对。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造恶不悛”的深入理解,我意识到这个成语不仅在语言学*中具有重要性,更在我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中占据一席之地。它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应承担起自己的行为责任,努力做一个有良知的人。

来源:宣公造恶不悛,而流毒于其国若是哉!

来源:-- 明·刘基《春秋明经·公会齐侯伐莱公至自伐莱大旱》

造恶不悛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zào), 辶部,共10画

1.(形声。从辵(chuò),告声。本义:到;往某地去)。

2.同本义。

3.拜访。

4.假借为“作”,制造;制作。

5.虚构;伪造。

6.培养;造就;创造。

读音(quān), 忄部,共10画

1.(形声。本义:停止)。

2.同本义。

3.悔改;改变。

读音(è,wù,ě,wū), 心部,共10画

1.(形声。从心,亚声。本义:过失)。

2.同本义。

3.泛指一般罪恶。

4.恶人;坏人。

5.丑陋。

6.坏;不好。

1.表示疑问,相当于“何”、“怎么”。

2.表示惊讶。

1.要呕吐的感觉

1.讨厌;憎恶。

2.嫉妒。

3.诽谤;中伤。

4.忌讳。

5.羞耻,羞愧。

读音(bù,fǒu), 一部,共4画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造恶不悛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