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拔之柱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不拔之柱”字面意思是“不可以拔掉的柱子”。其基本含义指稳固、牢不可破的事物或人,常用以形容坚定不移的信念、立场或态度。
成语来源
“不拔之柱”出自《荀子·修身》,荀子在文中提到“木之不拔者,柱之不拔”,用来比喻人应当有坚定不移的立场,正如稳固的柱子般难以动摇。这一成语体现了古代对坚韧不拔精神的重视。
使用场景
该成语可以用于多种语境中,包括:
- 文学作品:在古典文学中,常用来描写人物的坚定性格。
- 日常对话:在朋友间讨论某事时,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坚定信念。
- 演讲:演讲者可以通过引用该成语,来强调信念的重要性和坚韧精神。
示例句子
- 在面对困难时,他依然像不拔之柱般坚定,绝不妥协。
- 作为团队的核心,他是我们心中不拔之柱,任何风雨都无法动摇他的决心。
- 在这场辩论中,她的论点如同不拔之柱,坚固而不可动摇。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坚定不移:形容意志、立场等不容易动摇。
- 坚如磐石:比喻非常坚固、牢靠。
-
反义成语:
- 摇摆不定:形容态度、立场等不坚定。
- 风雨飘摇:形容处境不稳,容易受到外界影响。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坚韧不拔的精神被视为一种美德,尤其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更加显得重要。在现代社会,这种精神不仅适用于个人发展,也适用于团队合作和社会进步,鼓励人们在逆境中坚持自己的信念。
情感与联想
“不拔之柱”往往让人联想到坚定、勇敢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带来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它激励人们在面对困境时不要轻言放弃,鼓励坚守信念。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参加了一场重要的考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我始终告诉自己要像“不拔之柱”一样坚持下去,最终我克服了困难,顺利通过了考试。
创造性使用
在一片静谧的森林中,耸立着一根古老的柱子,历经风雨,依然稳如泰山。它是那片土地的不拔之柱,守护着古老的传说,也见证了岁月的变迁。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有与“不拔之柱”相似的表达,如“pillar of strength”,也指一个人在困境中表现出的坚定和支持。不同文化中对坚韧精神的认可和赞美是相似的,强调了人类普遍的价值观。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成语“不拔之柱”的深入学*,我认识到它在表达坚定信念和韧性方面的重要性。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在面对挑战时给予了我思考与坚持的力量。
来源:圣人倚不拔之柱。
来源:-- 《淮南子·精神训》
引证:
《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五十二》:“曹操曰:‘吾观刘备,有英雄之姿,终不为人下,宜早图之。’荀彧曰:‘刘备,人杰也,今不取,后必为患。’操曰:‘然,吾当以计取之。’及备据徐州,操乃曰:‘备,吾之不拔之柱也,不可失也。’”
《后汉书·班超传》:“超曰:‘臣闻之,不入虎穴,不得虎子。今不取,后世必为所患。’遂定西域之策,卒如其言,西域五十余国悉皆内属,超之力也,可谓不拔之柱矣。”
《汉书·王莽传上》:“莽自谓周公,辅成王,成王幼,周公践天子位,以治天下,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臣位,歆然莫之能夺也。莽亦欲效之,故先令天下知其不拔之志。”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乎?’贾生曰:‘夫子之言是也,然则天下莫能相其直,莫能相其不拔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使荀息请师于秦,秦伯曰:‘晋国之柱石也,不可拔也。’”
不拔之柱成语接龙
不拔之柱字义分解
柱
1.支撑
2.挡住;阻塞。
3.拄。
1.(形声。从木,主声。本义:屋柱)。
2.同本义。
3.像柱子的东西。
拔
1.(形声。从手,犮(bó)声。本义:拔起,拔出)。
2.同本义。
3.又。
4.又。
5.选拔;提拔。
6.突出;超出。
之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
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