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亡邦瘁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人亡邦瘁”字面意义是“人死了,国家也随之衰败”。它表达的是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其人民的生死息息相关,强调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紧密联系,特别是在国家危机时,个人的悲剧往往意味着国家的衰败。
成语来源
“人亡邦瘁”出自《左传》,原文为“人亡而邦瘁”。这一成语的形成与**历史上多个朝代的兴亡密切相关,尤其是战乱时期,国家的存亡常常与民众的生死紧密相连,反映了古人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相互依存的深刻认知。
使用场景
该成语常用于描述国家动荡、战乱时期,或某些历史**中民众遭受苦难的情况。在文学作品中,它可以用来描绘悲惨的历史背景;在日常对话中,也可以用来形容对国家未来的忧虑或担忧。
示例句子
- 在这次战争中,数以万计的平民流离失所,真是人亡邦瘁的惨状。
- 当一国的领导人只顾个人利益时,往往会导致人亡邦瘁的悲剧发生。
- 诗人写道,国家的衰败与人民的苦难总是紧密相连,正如“人亡邦瘁”一般。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国破家亡 - 指国家破败,家庭破碎;强调国家和家庭的双重悲剧。
- 反义成语:国泰民安 - 指国家昌盛,人民安乐;强调国家与民众幸福的状态。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被视为重要的伦理道德问题,尤其在古代社会,人民的命运往往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在现代社会,虽然个体权利受到更大重视,但“人亡邦瘁”的思想仍能引起人们对国家与社会责任的反思。
情感与联想
“人亡邦瘁”带给我一种沉重和悲凉的情感反应,联想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遭受苦难的人们,以及在国家危机时,个人命运如何被撕扯和影响。这种情感也促使我思考国家与个体之间的责任。
个人应用
在我的成长经历中,曾有一次听到关于某个战乱国家的报道,许多无辜的生命因战争而逝去,国家也因此几近崩溃。这让我深刻理解到“人亡邦瘁”的含义,也激发我关注社会和国家命运的责任感。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该成语:
长河落日,余晖苍茫,
人亡邦瘁,泪眼朦胧。
英雄何在,悲歌一曲,
愿天地间,和平永驻。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when the people perish, the nation suffers”,虽然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对应成语,但在许多文化中,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被视为重要的议题。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人亡邦瘁”的学,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历史的沉重。在语言学中,这样的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表达,还让我思考社会责任和历史教训的重要性。
引证:
《资治通鉴·汉纪·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人亡邦瘁,国之将亡,必有妖孽。”
《后汉书·班彪传》:“人亡邦瘁,国之将亡,必有妖孽。”
《汉书·王莽传下》:“人亡邦瘁,国之将亡,必有妖孽。”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人亡邦瘁,国之将亡,必有妖孽。”
《左传·昭公二十年》:“人亡邦瘁,国之将亡,必有妖孽。”
例句:李光《赠稚兰》诗:“神憎鬼瞰知君忿,~知君恼。”
人亡邦瘁成语接龙
人亡邦瘁字义分解
邦
1.(形声。从邑,丰声。古文从之、从田,会意。与封字从之、从土同意。本义:古代诸侯的封国、国家)。
2.同本义。
3.汉避高祖讳,多以国易之。
4.泛指国家。
5.国都,大城镇。
6.泛指地方。
瘁
1.(形声。从疒(chuáng),卒声。从“疒”,表示与疾病有关。本义:困病)。
2.同本义。
3.劳累。
4.忧愁;悲伤。
5.憔悴;枯槁。
6.毁;损坏。
人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2.同本义。
3.某人;某种人;某些人。
4.别人,他人。
5.民,百姓。
6.指成年人。
亡
1.(会意。小篆字从入,从乚。“入”是人字。乚(yǐn)隐蔽。合起来表示人到隐蔽处。本义:逃离,出走)。
2.同本义。
3.死。
4.丢失;丧失。
5.灭亡。
6.外出;出门。
1.古同“无”。
2.没有。
3.副词,通“毋”可译为“不”、“不要”等,表示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