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吏缓民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急吏缓民”字面意思是:急于处理公务的官吏与对待民众则显得缓慢。基本含义是指一些官员在处理事务时效率高、动作快,但对普通百姓的需求和问题则显得不够重视,处理得很慢。这反映了官民之间的矛盾和不平衡。
成语来源
“急吏缓民”出自《后汉书·张衡传》。原文中提到一些官吏对待事务急于求成,而对待百姓的事务却不够重视,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官员效率的批评。这一成语传达了对官民关系的思考,尤其是对官员作为公职人员应有的责任感的质疑。
使用场景
在文学作品中,该成语常用于描写官吏的态度和行为。例如,小说中的官员处理事务时表现出急切,而对待民众的诉求却不够耐心。在日常对话中,人们也可以用这个成语来批评某些公共服务的效率问题,或者在演讲中引述以引起听众共鸣。
示例句子
-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发现急吏缓民的现象严重,决策层总是急于推进,而基层员工的声音却被忽视。
- 政府的政策虽然制定得很快,但实施过程中却急吏缓民,让许多民众感到无奈。
- 许多时候,急吏缓民的状况让我们反思,如何能更好地平衡效率与民生。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急功近利":指急于求成,追求眼前利益的态度,强调对短期结果的追求。
- "不顾民情":指对民众的需求和情感缺乏关注,与“急吏缓民”有相似的批评意味。
-
反义成语:
- "和气生财":强调和谐与民众关系的重要性,反映出对待民众的温和态度。
- "急民缓吏":如果使用,意指急于满足民众需求而放缓官员的程序,反映出与“急吏缓民”相反的现象。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官民关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成语“急吏缓民”反映了社会对官员责任和公职伦理的期待。现代社会中,随着民主意识的提高,民众对政府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个成语的意义更显著,成为对政府效率和责任的反思指标。
情感与联想
“急吏缓民”带给我的情感反应是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对民众声音被忽视的同情。这种情感促使我在表达时更加关注公平和责任,尤其在讨论公共事务时,常常会联想到这个成语所代表的深层问题。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参与过一个社区服务项目,发现项目推进时总是强调进度而忽视居民的实际需求,导致许多问题未能及时解决。这让我想起了“急吏缓民”,并在讨论中提出要更关注居民的反馈和需求,以平衡速度与质量。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将“急吏缓民”融入:
急吏忙追逐政令,
缓民愁苦在心中。
何时能共绘蓝图,
共建和谐新天地。
这首诗表达了对官民关系的思考,呼吁更好的沟通与理解。
跨文化比较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概念也存在。例如,英语中有“red tape”(繁文缛节)一词,指官僚程序繁琐,常常导致对民众需求的忽视。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反映出的社会问题相似,都是对效率和民众需求之间矛盾的关注。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成语“急吏缓民”的学*,我深刻体会到了官民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在沟通与服务中平衡效率与人性化的必要性。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促使我在生活中关注社会问题,努力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来源:急吏缓民,则吏不可纵,政之大功也。
来源:-- 宋·王禹偁《谏议大夫臧公墓志铭》:“太平兴国八年拜右拾遗,直史馆赐银章朱绂,寻知许州。在许三年,急吏缓民而已。”宋·苏舜钦《论五事》
引证:
《清史稿·食货志一》:“急吏缓民,以纾其难。”
《明史·食货志二》:“急吏缓民,以济其急。”
《宋史·食货志下》:“急吏缓民,以苏其弊。”
《后汉书·桓帝纪》:“急吏缓民,以舒其困。”
《汉书·食货志上》:“急吏缓民,以宽其力。”
急吏缓民成语接龙
急吏缓民字义分解
缓
1.(形声。从糸(mì),爰(yuán)声。本义:宽松;宽大)。
2.慢;不急迫。与“急”相对。
3.延期,延迟。
民
急
1.(形声。小篆字形,从心,及声。本义:狭窄)。
2.紧,紧缩。
3.急躁,着急。
4.迫切;紧急。
5.疾速;快捷;匆忙。
6.指声音急促。
吏
1.(会意。甲骨文。从手(又),从中。以手持中。有人认为中为笔。“吏”、“事”、“使”古同字。本义:官吏)。
2.官员的通称。汉以后,指低级官员或吏卒。
3.专指官府中的胥吏或差役。
4.吏部狱。
5.治理;为官。
6.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