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ìnyóuzhōng

信不由衷

拼音xìnyóuzhōng

繁体信不由衷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信不由衷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信不由衷”字面意思是“信”指的是信任、信心;“不由衷”则是表示内心不真实、不由自主。整体来看,这个成语形容表面上说的话或者表现出的信任、赞同等情感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实际上内心是怀疑或不认同的。

成语来源

“信不由衷”这一成语出自《庄子·外物》。在文中提到,如果一个人的信念并不是出于内心的真实感受,而是外在因素的影响,那这种信念便是不可靠的。庄子强调内心的真实感受比外在的表象更重要,反映了道家哲学中对真诚和内心感受的重视。

使用场景

“信不由衷”可以广泛应用于多种语境中:

  • 文学作品:常用来描述人物之间的关系,揭示暗藏的矛盾。
  • 日常对话:在朋友或同事间讨论信任问题时,可以用来形容某些人表面信任,内心却不以为然。
  • 演讲:在讨论诚信、信任等主题时,可以用来提醒听众关注真实的内心感受。

示例句子

  1. 他虽然口口声声支持这个项目,但大家都知道他的态度是信不由衷的。
  2. 这位领导的赞美听起来很动人,但其实是信不由衷,毕竟他与团队的关系并不融洽。
  3. 在面对诱惑时,要警惕那些信不由衷的承诺,以免上当受骗。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口是心非:指嘴上说的与心里想的相反,强调内心与外在的不一致。
    • 虚情假意:形容表面上表现出关心或爱护,实际上是虚假的情感。
  • 反义成语

    • 诚心诚意:形容对人或事物真心实意的态度,强调真实的内心。
    • 心口如一:形容内心想的和嘴上说的一致,强调真实和一致性。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中国文化中,诚信被视为重要的道德标准,而“信不由衷”则反映了对表面现象的警觉。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成语的使用仍然适用,例如在商业合作、社交场合中,真实的信任比任何表面的承诺更为重要。

情感与联想

“信不由衷”带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失望和警惕。它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敏感,去判断他人的真实意图。这个成语也引发对信任的深思,让人意识到信任的脆弱和重要。

个人应用

在我的一段工作经历中,曾与一位同事合作,他总是在会议上赞美我的工作,但实际上并不认可我的观点。发现这一点后,我对他的赞美变得持谨慎态度,意识到“信不由衷”的警示。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

月下独行人,言笑似如春。
信不由衷语,心中暗自辛。

这两句展示了表面欢乐与内心苦涩的对比,体现了成语的内涵。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可以用“insincere”或“not sincere”来表达类似意思,这些表达同样涉及到表面与内心的不一致。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对信任的重视以及对虚假表达的警惕在各个文化中都是相通的。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信不由衷”的分析,我更加意识到语言的复杂性和深刻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表达方式,也让我反思在交流中真实与虚假的重要性。在未来的沟通中,我将更加关注内心的真实感受,努力做到心口如一。

来源:然犹复云云者,仆以是知足下之言,信不由衷,将以救祸也。

来源:-- 《左传·隐公三年》:“信不由中,质无益也。”《一国志·魏志·臧洪传》

引证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三》:“信不由衷,盟无益也。”

《后汉书·袁绍传》:“信不由衷,盟无益也。”

《汉书·王莽传上》:“信不由衷,盟无益也。”

《史记·项羽本纪》:“信不由衷,盟无益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信不由衷,质无益也。”

例句败之自彼,信不由衷,~。

信不由衷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zhōng), 亠部,共10画

1.(形声。从衣。中声。本义:贴身的内衣)。

2.同本义。

3.内心。

4.中心,中央。

5.贴身穿着;穿在里面。

6.引申为包围。

1.适合,恰当。

读音(yóu), 田部,共5画

1.(《说文》无“由”字,古字字形)。

2.树木生新枝。亦泛指萌生。

3.经,由。

4.行走。

5.(yǐ)。用。

6.任用。

读音(xìn,shēn), 亻部,共9画

1.(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

2.同本义。

3.真实,不虚伪。

4.相信;信任。

5.守信用。

6.住宿两夜。

读音(bù,fǒu), 一部,共4画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信不由衷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