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ǐngzhīshì

鼎足之势

拼音dǐngzhīshì

繁体鼎足之勢

用法"作宾语;指三方面相持"

近义词鼎足而立三足鼎立

鼎足之势的意思

基本定义

“鼎足之势”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三只鼎足并立,形象地描绘出三方力量相持不下、平分秋色的场景。其基本含义是形容三方势力相互对峙,形成一种稳定的局面,通常用于描述政治、经济或军事等领域中三方力量的均衡状态。

成语来源

“鼎足之势”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其中有“其势鼎足而立”。在古代,鼎是一种重要的器具,象征着权力和地位。三只鼎足并立,意味着三方势力互不侵犯,形成一种和平而又紧张的关系。

使用场景

该成语常用于描述政治局势、商业竞争、军事对峙等场合。例如:

  • 在文学作品中,可能用来描写三国时期的战略格局。
  • 在日常对话中,谈论某个行业的竞争,可以说“目前市场上,A、B、C三家公司形成鼎足之势”。
  • 在演讲中,讲述国际关系时,可以提到“当前世界正处于以美、俄、中为主的鼎足之势”。

示例句子

  1. 在这场围绕能源资源的争夺中,主要竞争对手形成了鼎足之势,难以分出胜负。
  2. 这三位候选人在选举中势均力敌,形成了鼎足之势,选民的支持对于最终结果至关重要。
  3. 随着三大科技巨头的崛起,科技行业的竞争已形成鼎足之势,彼此之间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

  • 三分天下:描述三方分割天下的局面。
  • 三足鼎立:与“鼎足之势”相似,强调三方平衡。

反义成语:

  • 一家独大:形容某一方力量强大到其他两方无法抗衡。
  • 分崩离析:形容原本统一的力量分裂、瓦解。

文化与社会背景

“鼎足之势”在传统文化中常常与权力、地位、和谐相联系。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国际关系、经济竞争中,它仍然适用,用于分析多方力量的博弈关系,反映了文化中重视和谐与平衡的理念。

情感与联想

“鼎足之势”让我联想到一种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三方力量相互制衡,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可能。这种情境让我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寻找平衡。

个人应用

在我参与的一个小组项目中,团队成员的意见分歧很大,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观点。我们可以说这个局面有点“鼎足之势”,最终我们通过讨论达成共识,找到了一种平衡的解决方案。

创造性使用

在一个故事中,我可以写: “在那片神秘的土地上,三个族群各自占据了一座高山,形成了鼎足之势。每当月圆之夜,三族的首领便会在山顶会面,商讨如何维护这片土地的和平。”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three-way power struggle”,意指三方力量的竞争。虽然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表达的核心思想是相似的。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鼎足之势”的学*,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仅是描述一种状态,更是对人际关系、社会结构的一种深刻观察。它在语言表达中提供了一种形象的方式,有助于我更准确地描述复杂的社会现象。

来源: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来源:-- 《史记·淮阴侯列传》

故事公元前203年,汉将韩信灭了齐国,被刘邦封为齐王,韩信的谋士蒯通分析天下形势后认为韩信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劝他不要跟随刘邦自立为王,可以与楚汉三分天下,跟随刘邦最多也只能封为诸侯。韩信不听蒯通的意见,最后被吕后诱杀

例句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四川建基业,以成~,然后可图中原也。

鼎足之势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dǐng), 鼎部,共12画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的部分象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象鼎足。本义:古代烹煮用的器物)。

2.同本义 。盛行于商、周。用于煮盛物品,或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

3.显赫,盛大。

4.变革。

读音(zú), 足部,共7画

1.(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2.(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3.支撑器物的脚。

4.充实;完备;足够。

5.富裕的。

6.使满足。

读音(shì), 力部,共8画

1.(形声。从力,埶(yì)声。本义:权力;权势)。

2.同本义。

3.力量;威力。

4.形势;情势。

5.姿态。

6.形状;样式;架式。

读音(zhī), 丶部,共3画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

鼎足之势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