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时疾俗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愤时疾俗”由四个字组成:
- “愤”:表示愤怒或怨恨。
- “时”:指当时的社会或时代。
- “疾”:表示痛恨或厌恶。
- “俗”:指风俗或社会*惯。
字面意思是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俗感到愤怒和厌恶。基本含义是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尤其是对不良风俗的强烈反感。
成语来源
“愤时疾俗”出自《后汉书·王允传》。王允是东汉末年的一位著名政治家,他对当时的政治腐败和社会风气感到愤怒,因此常常表现出对社会现象的不满。这个成语反映了他对社会现状的批判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使用场景
该成语在不同语境中有广泛的应用:
- 文学作品:常用于描绘人物对社会的不满情绪,表现出人物的理想主义和斗争精神。
- 演讲:在政治演讲或社会问题讨论中,表达对现存社会风气的批判。
- 日常对话:人们在讨论社会现象时,可能会提到自己的愤慨和不满。
示例句子
- 他在演讲中提到“愤时疾俗”,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现象的强烈不满。
- 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常常感到“愤时疾俗”,对周围的腐败和虚伪感到痛心。
- 许多年轻人对当前的社会风气感到“愤时疾俗”,希望能推动变革。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愤懑不平”:表达对不公现象的不满和愤怒。
- “义愤填膺”:指因义愤而心中充满愤怒。
-
反义成语:
- “安于现状”:指满足于现有的生活状态,不愿改变。
- “乐天知命”:对生活持乐观态度,接受命运安排。
文化与社会背景
“愤时疾俗”反映了一个人对社会风气的敏感与关注。在**文化中,尤其是在传统文人中,常常有对社会风气的批判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这种思想在历史上有深厚的土壤。在现代社会,该成语依然适用,尤其是在青年人对环境问题、社会不公等现象表达不满时。
情感与联想
该成语常常引发情感上的共鸣,尤其是在面对社会不公或不良风俗时,能够激起人们的反思和行动。它提醒我们关注社会问题,鼓励我们发声。
个人应用
在生活中,我曾经在一次社会活动中使用“愤时疾俗”来表达对某些不公平现象的看法。通过这个成语,我能够更加精准地传达我的情感和立场,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这个成语:
愤时疾俗心难平,
问君何以解心声?
举杯邀月共对影,
愿为世间添新生。
这首诗表现了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discontent with the times”,虽然没有一个精确的成语对应,但表达的情感是相似的,均体现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愤时疾俗”的分析,我深刻认识到表达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和理想追求的重要性。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思考社会问题时更加深入。我将继续在生活中运用这一成语,激励自己关注社会,积极参与变革。
来源:居恒愤时疾俗,欲以身挽之。
来源:-- 《明史·姜士昌传》
引证:
《唐才子传·李白》:“白性豪放,愤时疾俗,诗酒为伴,不拘小节。”
《清史稿·黄宗羲传》:“宗羲学问渊博,愤时疾俗,著书立说,多所创见。”
《明史·杨慎传》:“慎为人刚正,愤时疾俗,屡上疏言事。”
《宋史·文天祥传》:“天祥性刚直,愤时疾俗,不屑于流俗之士。”
《晋书·皇甫谧传》:“谧乃感激,以为文武之道,不可偏废,遂愤时疾俗,发愤著书。”
例句:望溪同时友戴潜虚先生……~之作尤多。
愤时疾俗成语接龙
愤时疾俗字义分解
疾
1.(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大(人),从矢,字形象人腋下中箭。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矢能伤人,矢之去甚速,故从矢会意。”本义:受兵伤。泛指疾病)。
2.轻微的叫疾。
3.泛指病。
4.疫疠;发生疫疠。
5.痛苦;忧患。
6.缺点,毛病,瑕疵。
时
1.(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2.同本义。
3.时辰 ,计时单位,一昼夜的十二分之一(古时一昼夜分为十二时)。
4.时间;时候。
5.时尚,时俗。
6.时运;命运。
愤
1.(形声。从心,贲(bēn)声。从“心”,表示与心情等有关。本义:郁结于心;憋闷)。
2.同本义。
3.充盈,旺盛。
4.愤怒;怨恨。同“忿”。
5.发,奋。
俗
1.(形声。从人,谷(gǔ)声。习俗是人的行为,所以从人。本义:风俗)。
2.同本义(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
3.佛教称尘世间为俗,与出家相对。
4.一般人;百姓。
5.平凡;普通;一般。
6.庸俗,不雅,缺乏修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