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人篱下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寄人篱下”的字面意思是“寄住在别人家的篱笆下”,比喻依附于他人、没有独立自主的生活。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生活在别人的庇护之下,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权。
成语来源
“寄人篱下”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生活*惯,古人常常在朋友或亲戚的家中借住。当一个人寄居在他人家中时,难免会受到他人的限制和影响。这一成语在《左传》中有所提及,形象地反映了依附他人生活的状态。
使用场景
该成语多用于描绘依赖他人而生活的状态,常见于文学作品、日常对话和演讲中。例如:
-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能会用“寄人篱下”来描写角色的无奈与屈辱。
- 在日常对话中,人们可能用它来形容自己或他人处于不自由的境地。
示例句子
- 他在外地工作多年,始终寄人篱下,心中难免感到失落。
- 这个年轻人不愿意继续寄人篱下,决心自己创业。
- 她觉得在朋友家住久了,自己就像是寄人篱下,缺乏安全感。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依附他人”:强调依赖他人的生活状态。
- “寄居他处”:与“寄人篱下”含义相近,侧重于居住在他人家中。
-
反义成语:
- “自食其力”:强调自己独立自主,依靠自己的劳动生活。
- “独立自主”: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家庭和亲情被高度重视,依附于他人往往被视为一种弱势的状态。但在现代社会,随着个人主义的崛起,独立生活的重要性愈发突出,寄人篱下的状态被视为一种需要改变的生活方式。
情感与联想
“寄人篱下”常常带给人一种无奈和被动的情感反应,联想起依赖和依附的状态。它提醒人们珍视独立和自主,努力追求自我价值。
个人应用
在我生活中,有一次我在外地工作时,租住在朋友的房子里,感到生活并不自由,常常要顾及朋友的生活*惯,内心渴望有自己的空间。这时我深刻体会到“寄人篱下”的含义,决定寻找自己的独立住所。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融入“寄人篱下”:
月明点滴窗前影,
寄人篱下梦难成。
心随风动逐云影,
何时归去自无声。
这首诗表达了对独立生活的渴望与对现状的无奈。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to be at the mercy of others”,虽然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同样体现了依赖他人的含义。不同文化中对于独立与依附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反映出各自的社会价值观。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成语“寄人篱下”的分析,我更加理解了独立性的重要性,以及在语言学*中使用成语的灵活性和深度。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生活的现实,也提醒我们在追求自主的同时,要珍惜独立带来的自由与责任。
来源:丈夫当删诗书,制礼乐,何至因循寄人篱下?
来源:-- 《南史·张融传》
引证:
《明史·李自成传》:“自成曰:‘吾虽不才,岂寄人篱下乎?’”
《宋史·文天祥传》:“天祥曰:‘吾虽不才,岂寄人篱下乎?’”
《晋书·王导传》:“导曰:‘吾虽不才,岂寄人篱下乎?’”
《后汉书·袁绍传》:“绍曰:‘吾虽不才,岂寄人篱下乎?’”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吾闻君子之居也,不寄人篱下。’”
故事:南齐读书人张融生性怪僻,行动举止奇特。皇帝萧道成特别喜欢他,常与他讨论文学及书法方面的问题。他对萧道成评价他的书法没有王羲之的法度很不满,他认为做文章要学孔子删编《诗》《书》一样,不要学鸟雀寄居在人家的篱笆下面
例句:鲁想到自己从前在山东省里的时候,虽靠姊夫的光当了文案,然而终是~。
寄人篱下成语接龙
寄人篱下字义分解
篱
1.(形声。从竹,离声。本义:篱笆)。
2.同本义。用竹、苇或树枝等编成的蔽障物,以保护场地。也说“笆篱”。
3.笊(zhào)篱 ,用竹蔑、柳条、铁丝编成的杓形用具,能漏水,用来在汤里捞东西。
寄
1.(形声。从宀(mián),表示与家室房屋有关,奇声。本义:寄居)。
2.同本义。
3.委托,托付。
4.依赖;依附。
5.寄放;寄存。
6.寄托。
人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2.同本义。
3.某人;某种人;某些人。
4.别人,他人。
5.民,百姓。
6.指成年人。
下
1.(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2.同本义。
3.地。
4.臣下;百姓;群众。
5.方面。
6.特指湖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