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伏腊的意思
基本定义
“岁时伏腊”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在特定的时间段(岁时)进行祭祀活动(伏腊)。其中“岁时”指的是一年中的特定时节,而“伏腊”则指的是冬季的腊月,这个时期常常是进行祭祀和庆祝活动的时间。整体上,这个成语体现的是人们在特定的节令中进行的传统*俗活动。
成语来源
“岁时伏腊”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特别是与农事、祭祀相关的典籍。在古代,腊月是农事的结束和过年的开始,古人会在这个时候进行祭祀活动,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安康。这个成语在古代的典故中常常涉及到对祖先的敬仰和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传统之间的和谐关系。
使用场景
“岁时伏腊”可用于以下不同场景:
- 文学作品:在古典诗词中,常常提到节令的更替和祭祀的*俗,如《红楼梦》中关于腊八节的描写。
- 日常对话:可以在讨论过年、节日*俗时提及,表达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珍视。
- 演讲:在关于文化传承、传统节日的讲座或演讲中,可以引用此成语来强调传统*俗的重要性。
示例句子
- 每到岁时伏腊,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年夜饭,祭拜祖先。
- 在岁时伏腊的季节,乡村的祭祀活动热闹非凡,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 今年的岁时伏腊,我们全家团聚在一起,共同庆祝这个传统节日。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
- “岁月如梭”:强调时间的流逝。
- “节气轮回”:指自然界的季节变化。
反义成语:
- “随心所欲”:强调自由随意,不受节令限制。
- “游手好闲”:指不受任何约束的生活状态,与岁时的约束正好相反。
文化与社会背景
“岁时伏腊”在*文化中承载了丰富的传统和俗,尤其是在农耕社会中,节令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生产和生活。现代社会虽然科技发达,但对于传统节日的重视依然存在,许多人在过年时仍然会遵循古老的*俗,进行祭祀和团聚。这种文化传承对于增强家庭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情感与联想
“岁时伏腊”让我联想到温暖的家庭聚会和传统的节日氛围。每到这个时节,家人团聚、分享美食,总是让我感受到浓厚的亲情和温馨。它提醒我珍视传统,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
个人应用
在我家,每年的腊月我们都会举行一次家庭聚会,准备丰盛的年夜饭,我会亲手做一些传统的菜肴。这样的活动让我感受到家族的团结和传承,也让我更加理解这个成语的深刻意义。
创造性使用
在一个冬季的故事中,一家人围坐在温暖的火炉旁,窗外飘着雪花,外婆讲述着“岁时伏腊”的故事,孩子们在一旁聆听,幻想着未来的团圆和美好。在这样的氛围中,传统不再是遥远的记忆,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跨文化比较
在其他文化中,也存在类似的节令*俗。例如,在西方的感恩节和圣诞节,家庭成员会聚集在一起进行庆祝和祭祀活动。这些节日同样强调家庭团聚和分享的价值,与“岁时伏腊”的精神不谋而合。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岁时伏腊”的学*,我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期盼。了解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的语言表达和文化视野,让我在日常交流中更加自信地融入文化背景。
来源:又以其弟九章,九皋为岭南道刺史,令岁时伏腊,皆得宁觐。
来源:-- 《旧唐书·张九龄传》
引证:
《宋史·礼志五》:“岁时伏腊,州县长吏,率其属,诣庙行礼。”
《晋书·礼志上》:“岁时伏腊,公卿以下,皆诣庙拜。”
《后汉书·祭祀志中》:“岁时伏腊,祠于庙,牲用羊豕。”
《汉书·食货志上》:“岁时伏腊,雨雪霁寒,民皆出,老弱负薪,壮者射禽兽。”
岁时伏腊成语接龙
岁时伏腊字义分解
腊
1.(形声。从肉,巤(liè)声。本义:年终祭祀) 祭名。古代阴历十二月的一种祭祀。冬至后第三个戌日祭祀众神。
2.农历十二月。
3.人出生后七天。
1.(形声。从肉,昔声。本义:干肉) 同本义。
2.晒干;制成干肉。
时
1.(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2.同本义。
3.时辰 ,计时单位,一昼夜的十二分之一(古时一昼夜分为十二时)。
4.时间;时候。
5.时尚,时俗。
6.时运;命运。
岁
1.(形声。小篆字形。从步,戌(xū)声。“步”有经历的意思。古音“岁、戌”迭韵。本义:岁星。即木星)。
2.同本义。
3.年的别称。
4.年龄。
5.岁月;时光。
6.年景,一年的农事收成。
伏
1.(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2.同本义。
3.身体前倾靠在物体上。
4.潜藏;埋伏。
5.屈服,顺从。承认罪行或失败。
6.佩服,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