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úráozhīyán

刍荛之言

拼音chúráozhīyán

繁体芻蕘之言

用法"作宾语;用作讲话者的谦词"

近义词刍荛之见

反义词远见卓识

刍荛之言的意思

基本定义

“刍荛之言”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为“像草和嫩芽一样的话”。其中,“刍”指的是草,通常是指用来喂养动物的干草;“荛”是嫩芽的意思。这个成语比喻言辞肤浅,缺乏深度和分量,通常用来形容一些不成熟、不具备说服力的言论。

成语来源

“刍荛之言”最早出自《论语》,孔子在其中提到“刍荛之言”来形容那些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言论。这个成语体现了古代**文化中对智慧和深度的重视,强调言辞的质量和内容的重要性。

使用场景

该成语常用于批评或否定某些言论,尤其是在学术、政治和社会讨论中。例如,在学术论文中,某些观点被认为是“刍荛之言”,意味着缺乏足够的论据和深度。在日常对话中,朋友之间也可能用这个成语来形容某些肤浅的看法。

示例句子

  1. 在这场辩论中,他发表的观点完全是刍荛之言,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论据支持。
  2. 老师批评学生的论文时说:“你们的观点只是刍荛之言,需要更多的研究与思考。”
  3. 面对复杂的问题,简单的解决方案往往只是刍荛之言,难以真正奏效。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

  • 浅尝辄止:形容对事物了解不深,只是表面上接触。
  • 空穴来风:指没有根据的传言,形容言辞不实。

反义成语

  • 语重心长:形容说话诚恳,内容深刻。
  • 言之成理:说的话有道理,合乎逻辑。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重视言辞的深度和内涵是一种传统美德。刍荛之言的使用反映了对表面化和肤浅言论的不满。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言论缺乏深度和严谨性,因此该成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人们思考言论的质量。

情感与联想

“刍荛之言”让我联想到那些在社交媒体上流传的肤浅观点,常常让我感到无奈和失望。它提醒我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必须深入思考,以免被归类为“刍荛之言”。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与朋友讨论社会问题时,有人提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解决方案。我当时直接指出那种解决方案只是“刍荛之言”,并建议我们深入分析问题的根源。这个经历让我意识到,深思熟虑的重要性。

创造性使用

在秋天的林间,落叶如金,风吹过,似乎在低语: “世间纷扰,刍荛之言, 唯有静心,方能见真言。 真理藏于深渊,非表面所见, 愿追寻者,心存敬畏,勿为浮言所困。”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shallow words”或者“superficial remarks”,强调言辞的肤浅性。尽管不同文化的表达方式不同,但对言辞深度的重视却是一致的。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刍荛之言”的学,我更加理解了在沟通和表达中,深度与思考的重要性。它不仅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表达自己观点时需要时刻保持的意识。这个成语提醒我们,要追求更有深度的交流,避免肤浅的论调。

来源: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来源:-- 《诗经·大雅·板》

引证

《文选·陆机·文赋》:“刍荛之言,可以为宝。”

《后汉书·班彪传》:“刍荛之言,君子不弃。”

《汉书·艺文志》:“刍荛之言,贤者取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刍荛之言,王者听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刍荛之言,圣人择焉。”

例句巧匠何曾弃樗栎,~或有益。

刍荛之言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yán), 言部,共7画

1.(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2.同本义。

3.议论,谈论。

4.记载。

5.问。

6.告知;告诉。

读音(ráo), 艹部,共9画

1.(形声。从艸,尧声。本义:柴草)。

2.同本义。

3.芜菁,菜名。

4.打柴草。

读音(chú), 刀部,共5画

1.(象形兼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又(手)从草,表示以手取草。俗作芻。本义:割草)。

2.同本义。

3.用草喂牲口。

4.喂牲畜的草。

5.谷类植物的茎杆。

6.割草的人。

读音(zhī), 丶部,共3画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

刍荛之言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