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ēigōngjié

卑躬屈节

拼音bēigōngjié

繁体卑躬屈節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没有骨气"

近义词屈节卑体卑躬屈膝

反义词大节不夺刚正不阿不卑不亢

卑躬屈节的意思

基本定义

“卑躬屈节”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低下身段,屈辱自己的节操”。它形容一个人对他人过于谦卑、迎合,甚至不惜牺牲自尊,以求得他人的欢心或认可。该成语通常带有贬义,暗示一种过度的谦卑和自贬的态度。

成语来源

“卑躬屈节”最早出现在《史记》中,具体用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政治和社会交往中。历史上,一些政治人物为了获得权力和地位,往往表现出过度的谦恭和屈从,以期获得上级或权贵的青睐。这种行为在历史上诸多典故中都有体现,反映了古代士人对于谦卑与自尊的复杂态度。

使用场景

该成语常用于描述政治、职场等权力关系中的行为。例如:

  • 在政治谈判中,一个代表为了赢得对方的支持,频频卑躬屈节,令旁人感到不适。
  • 在职场中,有些员工为了取悦上司,过于卑躬屈节,可能会影响同事间的关系。

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可能用这个成语来描绘人物性格,使得情节更具张力和冲突。

示例句子

  1. 在公司会议上,他总是卑躬屈节,让人觉得缺乏主见。
  2. 她为了能顺利完成项目,卑躬屈节地向同事请教,但结果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3. 与其卑躬屈节地讨好别人,不如坚持自己的信念。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

  • “趋炎附势”:形容迎合权势者或权威,表现出过分的谄媚。
  • “阿谀奉承”:指用恭维的话来迎合别人,含有贬义。

反义成语

  • “端庄自守”:形容一个人态度稳重,不轻易屈从。
  • “高风亮节”:形容人德行高尚,坚守道德原则。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谦卑被视为一种美德。然而,卑躬屈节则被认为是一种不必要的谦卑,反映了对自我价值的否定。在现代社会,虽然谦逊依然受到推崇,但过度的迎合和自我贬低可能被视为缺乏自信,影响个人的形象与人际关系。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常常让我联想到那些在职场上迎合上司的同事,他们的行为可能会让人感到不适,甚至引发同事间的竞争与不满。我认为,适度的谦卑是必要的,但过度的卑躬屈节则会让人失去尊严。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有过一段经历,在一家公司工作时,我为了取悦我的上司,过分迎合他的意见,最终导致我自己的想法和创新被忽视。这让我意识到,适度的谦卑和坚定的自我立场是相辅相成的。

创造性使用

在一个小故事中: 在一个小镇上,有一个年轻的画家,为了得到有名望的画商的认可,卑躬屈节地迎合他的口味。最终,他的作品失去了独特性,画商却因其缺乏个性而拒绝了他。画家意识到,只有坚持自己的风格,才能真正赢得欣赏。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o bend over backward”,意指为了取悦他人而极力迎合。这种表达同样带有一定的贬义,反映出在追求他人认可时,个体自我价值的牺牲。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卑躬屈节”的学*,我深刻理解到在社交和职场中,保持适度的谦卑与自我尊重同样重要。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坚持与人际交往的平衡。

来源:公卿大臣皆卑躬屈膝唯后,虽谢安石之贤也,而犹不能免。

来源:-- 宋·魏了翁《江陵州丛兰精舍记》

引证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五年》:“曹操卑躬屈节,以求于袁绍。”

《后汉书·袁绍传》:“绍卑躬屈节,以求于董卓。”

《汉书·王莽传上》:“莽卑躬屈节,以事太后。”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卑躬屈节,以求于秦。”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卑躬屈节,以事大国。”

例句小兔子~,拿了愚表弟萧慎的名片。

卑躬屈节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gōng), 身部,共10画

1.(形声。从身,弓声。从“身”的字多与身体有关。本义:整个身体)。

2.同本义。

3.生命。

4.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泛指手臂。

5.自身;自己。

6.亲身;亲自。

读音(jié,jiē), 艹部,共5画

1.——用于“节骨眼”、“节子”等复音词中。

1.(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

2.同本义。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3.骨节,节骨眼,关键。

4.节日,纪念日,也指传统的庆祝或祭祀的日子。

5.气节;节操。

6.节令,节气。

读音(qū), 尸部,共8画

1.(形声。从尸,出声。尸,古文字中是假卧着的人形。本义:弯曲)。

2.同本义。

3.委屈;冤屈。

4.屈服。

5.治理,收治。

6.强迫。

读音(bēi), 十部,共8画

1.(椑之古字,本义是圆搕,一种酒器)。

2.地位低微。

3.地势低下。与“高”相对。

4.衰微,衰弱。

5.素质低下。

6.谦恭。

卑躬屈节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