àishēng

爱生恶死

拼音àishēng

繁体愛生惡死

用法"作主语、谓语、定语;指生存观"

近义词贪生怕死

爱生恶死的意思

基本定义

“爱生恶死”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喜欢生活,厌恶死亡”。它表达了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死亡的恐惧。基本含义上,它反映了人们普遍的生存本能和对生命的珍视。

成语来源

该成语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为“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君子之争,爱生恶死,必也射乎!’” 意思是君子不争,但如果要争,必定是为了生存。这个成语的形成与古代对生死的哲学思考密切相关,强调了生命的可贵和死亡的不可避免。

使用场景

“爱生恶死”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广泛:

  • 文学作品:常用于表达人物对生命的渴望和对死亡的恐惧,如小说、诗歌中对人性的描写。
  • 日常对话:人们在谈论生活、健康或者面对困境时,可能会提到这一成语,表示对生命的珍视。
  • 演讲:在主题演讲中,特别是关于生命意义、心理健康等话题时,可以引用此成语来引导听众思考。

示例句子

  1. 面对严峻的挑战,他心中不断提醒自己“爱生恶死”,决不能放弃。
  2. 在战场上,士兵们深知“爱生恶死”,但为了信仰和责任,他们依旧勇往直前。
  3. 她在生病期间感受到了“爱生恶死”的深刻意义,开始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如“珍惜生命”、“重视生命”等,强调对生命的重视。
  • 反义成语:如“赴死不顾”、“视死如归”等,表达一种对死亡的无畏态度。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生命被视为最重要的存在,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对生命的尊重”。该成语的使用反映了人们对生存的本能追求和对死亡的敬畏。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生命的更深理解,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心理健康、生命教育等领域。

情感与联想

“爱生恶死”让我联想到人们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境时,内心深处那种强烈的求生欲望和对未来的期盼。这一成语激励着我去珍惜当下,努力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个人应用

在一次亲友的聚会上,大家分享了各自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谈及到对生命的感悟时,我引用了“爱生恶死”,引发了大家对生活意义的深入讨论,令我意识到这一成语的力量。

创造性使用

在一个短小的诗句中: “春风拂面爱生生,
秋雨潇潇恶死沉。
凭君莫问何处去,
只愿今朝醉梦寻。”

跨文化比较

在西方文化中,对生命与死亡的态度同样存在。例如,英语中有“life is precious”这样的表达,强调生命的宝贵。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死亡的恐惧是普遍存在的。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爱生恶死”的学,我进一步理解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生活中更加关注生存的本质,珍惜眼前的一切。它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启发性和指导意义。

来源:可见爱生恶死,亦是物之恒情。

来源:--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26回

引证

《资治通鉴·汉纪·光武帝建武元年》:“爱生恶死,人情所同。”

《后汉书·班超传》:“爱生恶死,人情之常。”

《汉书·王莽传下》:“爱生恶死,天下之公情。”

《史记·项羽本纪》:“爱生恶死,人之常情。”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爱生恶死,人之情也。”

例句~是人的本性。

爱生恶死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shēng), 生部,共5画

1.(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生”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滋长)。

2.同本义。

3.生育;养育。

4.生存;活。与“死”相对。

5.滋生;产生。

6.救活,使活。

读音(ài), 爫部,共10画

1.(形声。从心,旡(jì)声。本义:亲爱;喜爱)。

2.对人或事物有深厚真挚的感情。

3.男女间有情。

4.喜好。

5.爱护。

6.爱惜,珍惜。

读音(sǐ), 歹部,共6画

1.(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2.同本义。

3.为某事或某人而牺牲性命。

4.穷,尽。

5.拼死,拼命。

6.死板,不灵活。

读音(è,wù,ě,wū), 心部,共10画

1.(形声。从心,亚声。本义:过失)。

2.同本义。

3.泛指一般罪恶。

4.恶人;坏人。

5.丑陋。

6.坏;不好。

1.表示疑问,相当于“何”、“怎么”。

2.表示惊讶。

1.要呕吐的感觉

1.讨厌;憎恶。

2.嫉妒。

3.诽谤;中伤。

4.忌讳。

5.羞耻,羞愧。

爱生恶死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