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旗仆鼓的意思
一、基本定义
“偃旗仆鼓”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把旗帜放倒,鼓也不打了”。其基本含义是形容停止战斗或放弃斗争的状态,通常用于比喻放弃抵抗或斗争,表现出一种消极或屈服的态度。
二、成语来源
“偃旗仆鼓”源于古代战争的场景。根据《左传》的记载,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描述了战斗结束后军队的状态。战斗停下来的时候,旗帜被放倒,鼓声停止,象征着战争的结束和停战的状态。这一成语反映了当时的战争文化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三、使用场景
“偃旗仆鼓”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包括:
- 文学作品:在古典诗词中,常用来描写战争结束后的宁静。
- 日常对话:当朋友之间讨论某个项目或争论时,若决定不再争执,可以用此成语表示放弃争论。
- 演讲:在政治或社会活动中,可以用来表示和平谈判的成功,强调不再对抗的决策。
四、示例句子
- 在经过几个月的激烈竞争后,双方终于偃旗仆鼓,决定坐下来谈判。
- 这场争论让他感到疲惫,最后他选择了偃旗仆鼓,不再坚持自己的观点。
- 战争结束后,士兵们偃旗仆鼓,回到家乡,享受久违的宁静。
五、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罢兵息战:指停止战争,休战。
- 停战和谈:指停止战斗,开始和平谈判。
-
反义成语:
- 斗志昂扬:形容斗争的决心和勇气。
- 不屈不挠:表示在困难面前不放弃的态度。
六、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战争和和平是重要的主题。“偃旗仆鼓”不仅反映了战争结束的状态,也象征着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可以用在各种冲突的解决场景中,强调和解的重要性。
七、情感与联想
“偃旗仆鼓”给人一种平静、安宁的感觉,常常联想到和平与和解。它可以引发人们对冲突的反思,以及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八、个人应用
在工作中,我曾参与一个项目,由于团队成员之间的分歧,讨论非常激烈。最终,我们决定偃旗仆鼓,放下争议,集中精力合作,提升了项目的效率和效果。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放弃争执的重要性。
九、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现代诗中,可以这样使用“偃旗仆鼓”:
战火纷飞的岁月,
终要归于平静,
偃旗仆鼓,
在夕阳的余晖中,
我们重拾遗失的宁静。
十、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于“偃旗仆鼓”的表达可以是“lay down arms”,意指放下武器,停止战斗。这表明了在不同文化中,和平和和解都是普遍的价值观。
十一、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偃旗仆鼓”的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更是一种文化反映。在日常生活中,懂得何时放弃争执,选择和解,能够让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这一成语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着我重视沟通与理解的重要性。
来源:偃旗仆鼓,寂若无气,严戢兵士,敢哗者斩。
来源:-- 宋·苏洵《权书·法制》
引证:
《明史·戚继光传》:“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慓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选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猷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飙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
《宋史·岳飞传》:“飞进军朱仙镇,距汴京四十五里,与兀术对垒而阵,遣骁将以背嵬骑五百奋击,大破之,兀术遁还汴京。飞檄召诸军偃旗仆鼓,遂班师。”
《晋书·王濬传》:“濬夜梦悬三刀于卧屋梁上,须臾又益一刀,濬惊觉,意甚恶之。主簿李毅再拜贺曰:‘三刀为州字,又益一者,明府其临益州乎?’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果迁濬为益州刺史。濬设方略,悉诛弘等,以勋封关内侯。濬自发蜀,兵不血刃,攻无坚城,夏水漂疾,舟行直抵建业。吴人莫不望旗仆鼓。”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六》:“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偃旗仆鼓,不得妄动。”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偃旗仆鼓,不得妄动。”
偃旗仆鼓成语接龙
偃旗仆鼓字义分解
鼓
1.(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鼓的本字,右边是“支”(pū),表示手持棒槌击鼓。本义:鼓,一种打击乐器)。
2.同本义。
3.鼓面。
4.指鼓声。
5.钟磬被敲击之处。
6.古国名。春秋时鼓国,在今河北省晋县,白狄的一支,为晋国所灭。
旗
1.同本义。
2.泛指各种旗帜。
3.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县。
4.假借为“箕”。箕宿。二十八星宿之一。
5.号令。
偃
1.(形声。从人,匽(yàn)声。本义:仰卧;仰)。
2.同本义。
3.停止;停息。
4.倒下;倒伏。
5.厕所。
6.古地名 。在今山东省费县南。
仆
1.向前跌倒。
2.下坠;倾倒。
1.(会意。从人,从菐,菐亦声。古文从臣,从菐。甲骨文字形,象一个罪人端着畚箕,从事卑贱劳动之形。本义:供役使的人。即奴隶)。
2.同本义。
3.又。
4.驾车的人。
5.驾车。
6.古时男子谦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