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丝不挂的意思
基本定义
“寸丝不挂”字面意思是指身上没有一寸丝织物,形容裸体或没有任何遮掩。引申义是形容一个人身上没有任何负担、杂物,通常用于比喻心灵上或生活上非常清净、单纯,没有任何牵挂或负担。
成语来源
“寸丝不挂”最早出现在《红楼梦》中,原文是“……我只身来此,寸丝不挂,何惭愧!”体现了无拘无束、不受束缚的状态。这个成语的形成与古代人对裸体的自然状态及对物质束缚的反思有关。
使用场景
该成语可以在多个场合中使用,包括:
- 文学作品:在小说或诗歌中描述人物的自由状态或内心的坦荡。
- 日常对话:用来形容某人在生活中无牵无挂,心态轻松。
- 演讲:在谈论生活哲学或心灵自由时,引用此成语强调简单生活的重要性。
示例句子
- 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我决定放下所有的负担,去感受那种寸丝不挂的自由。
- 经过一番反思,他终于能够寸丝不挂地面对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 她在这片宁静的海滩上,感受到了一种寸丝不挂的轻松与愉悦。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一无所有:指没有任何东西,强调缺乏。
- 无拘无束:形容没有任何束缚或限制。
-
反义成语:
- 重重包围:形容受到多重束缚或压迫。
- 身心俱疲:形容身心都感到疲惫,负担沉重。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追求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是传统价值观的一部分。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物质的丰富往往让人感到压力,因此“寸丝不挂”可以被视为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鼓励人们反思物质与精神的平衡。
情感与联想
“寸丝不挂”常常让我联想到一种轻松、自在的生活状态。它唤起内心对自由和简单生活的追求,激励人们勇敢地放下负担,追求真正重要的事物。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因为工作压力感到烦躁。一次短途旅行让我体验到了“寸丝不挂”的感觉,抛开工作与生活的繁琐,感受到心灵的自由。这让我意识到生活中常常需要寻找这样的时刻。
创造性使用
在一个幽静的山谷中,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此刻,心中所有的烦恼都如浮云般散去,真是寸丝不挂,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述可以是“free as a bird”,意指完全自由,没有任何束缚。其他文化中也有类似表达,但可能更加强调精神或心灵的解放。
反思与总结
“寸丝不挂”不仅是一个形容状态的成语,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它提醒我们关注内心的真实感受,寻找内心的平静和自由。这个成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鼓励我们在沟通中追求真实和简单。
来源:师便问:‘大夫十二时中作么生?’陆云:‘寸丝不挂。’
来源:-- 宋·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八
引证:
《元史·隐逸传·杜瑛》:“杜瑛,字文玉,其先霸州信安人。瑛长七尺,美姿仪,善论议,博学而通大义,杜门著书,不求闻达。家贫,执志不屈,垂三十年。避地缑氏山中,遂家焉。间关转徙,教授汾、晋间。中书粘合珪开府于相,瑛赴其聘,遂家焉。珪卒,弟南台御史中丞容甫贵显,请诸朝,授瑛怀孟路教授,瑛曰:‘仕止此矣。’辞不赴。家居教授,事继母甚孝。瑛孝友乐易,与人交,有情款,尤笃于义。平居虽微细必慎,至缓急可托者,虽贱必致其身。其为学,优游涵泳,极理之渊微,究古人之终始,而于词章之习,无所好也。至元三年,世祖特召,瑛不起。诏有司岁时存问,仍命郡县常达廪饩。二十九年,卒,年七十。”
《宋史·隐逸传中·陈抟》:“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媪召置怀中乳之,自是聪悟日益。及长,读经史百家之言,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以诗名。后唐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自言尝遇孙君仿、麞皮处士二人者,高尚之人也,语抟曰:‘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抟往栖焉。因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移居华山云台观,又止少华石室。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周世宗好黄白术,有以抟名闻者,显德三年,命华州送至阙下,留止禁中月余,从容问其术,抟对曰:‘陛下为四海之主,当以致治为念,奈何留意黄白之事乎?’世宗不之责,命为谏议大夫,固辞不受。既知其无他术,放还所止,诏本州长吏岁时存问。五年,成州刺史朱宪陛辞赴任,世宗令赍帛五十匹、茶三十斤赐抟。太平兴国中来朝,太宗待之甚厚。九年复来朝,上益加礼重,谓宰相宋琪等曰:‘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抟居华山已四十余年,度其年近百岁人,且言天下治安,故来朝觐,此意亦可念也。’因遣中使送至中书,琪等从容问曰:‘先生得玄默修养之道,可以教人乎?’对曰:‘抟山野之人,于时无用,亦不知神仙黄白之事,吐纳养生之理,非有方术可传。假令白日冲天,亦何益于世?今圣上龙颜秀异,有天人之表,博达古今,深究治乱,真有道仁圣之主也。正君臣协心同德、兴化致治之秋,勤行修炼,无出于此。’琪等称善,以其语白上,上益重之,下诏赐号希夷先生,仍赐紫衣一袭,留抟阙下,令有司增葺所止云台观。上屡与之属和诗赋,数月放还山。端拱初,忽谓弟子贾德升曰:‘汝可于张超谷凿石为室,吾将憩焉。’二年秋七月,石室成,抟手书数百言为表,其略曰:‘臣抟大数有终,圣朝难恋,已于今月二十二日化形于莲花峰下张超谷中。’如期而卒,经七日支体犹温。有五色云闭塞洞口,弥月不散。”
《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初,弘景母郝氏梦两天人手执香炉来至其所,已而有娠,遂产弘景。幼有异操,年四五岁恒以荻为笔,画灰中学书。及长,身长七尺四寸,神仪明秀,朗目疏眉,细形长耳。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善琴棋,工草隶。未弱冠,齐高帝作相,引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朝仪故事,多取决焉。永明十年,上表辞禄,诏许之,赐以束帛,敕所在月给伏苓五斤,白蜜二升,以供服饵。及发,公卿祖之于征虏亭,供帐甚盛,车马填咽,咸云宋、齐以来未有斯事。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恒曰:‘此山下是第八洞宫,名金坛华阳之天,周回一百五十里。昔汉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来掌此山,故谓之茅山。’乃中山立馆,自号华阳陶隐居。人间书札,即以隐居代名。始从东阳孙游岳受符图经法,遍历名山,寻访仙药。身既轻捷,性爱山水,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已已。谓门人曰:‘吾见朱门广厦,虽识其华乐,而无欲往之心。望高岩,瞰大泽,知此难立止,自恒欲就之。且永明中求禄,得辄差舛;若不尔,岂得为今日之事。岂唯身有仙相,亦缘势使之然。’沈约为东阳郡守,高其志节,累书要之,不至。”
《世说新语·文学》:“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后遂用支理。刘孝标注:‘支氏《逍遥论》曰:“夫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庄生建言大道,而寄指鹏鷃。鹏以营生之路旷,故失适于体外;鷃以在近而笑远,有矜伐于心内。至人乘天正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物物而不物于物,则遥然不我得;玄感不为,不疾而速,则逍然靡不适。此所以为逍遥也。若夫有欲当其所足,足于所足,快然有似天真,犹饥者一饱,渴者一盈,岂忘烝尝于糗粮,绝觞爵于醪醴哉?苟非至足,岂所以逍遥乎?”此向、郭之注所未尽。’”
《庄子·达生》:“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夫是之谓‘寸丝不挂’。”
例句:热甚,~,故不敢出门。
寸丝不挂成语接龙
寸丝不挂字义分解
挂
1.(形声。从手,圭(guī)声。本义:区别,区分)。
2.同本义。
3.悬挂;下垂。
4.钩住;拴住。
5.悬挂。
寸
1.(指事。小篆字形,从又,从一。“又”象手形,“一”指下手腕一寸之处。“寸”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寸”的字往往与“手”有关。本义:中医切脉,称距离手腕一寸长的部位为“寸口”,简称“寸”)。
2.长度单位, 1/10尺为一寸,古代计量长度单位的标准不同,寸的具体数值也有差异。
3.引申为极短。
4.协助。
丝
1.(会意。从二糸。糸(mì),细丝。本义:蚕丝)。
2.同本义。
3.泛指纤细如丝的东西。
4.线。
5.丝织品。
6.八音之一。指琴、瑟、琵琶等弦乐器。
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