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ǎngǎnyán

敢怒不敢言

拼音gǎngǎnyán

繁体敢怒不敢言

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分句;指胸中愤怒"

近义词钳口侧目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箝口侧目敢怒而不敢言

反义词敢怒敢言

敢怒不敢言的意思

敢:胆量大;言:说。内心愤怒但不敢说出来。

来源:珍哥、晁住虽是心里不愿意,也只得敢怒不敢言的。

来源:--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七回

引证

《资治通鉴·唐纪·宪宗元和十一年》:“李师道怒,欲杀之,左右皆敢怒而不敢言。”

《后汉书·袁绍传》:“绍怒,欲杀之,左右皆敢怒而不敢言。”

《汉书·王莽传》:“莽怒,欲杀之,左右皆敢怒而不敢言。”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怒,欲杀之,范增曰:‘此人敢怒而不敢言,非有他志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敢怒而不敢言者,非勇也。”

例句高阳《胡雪岩全传·灯火楼台》:“曾笑苏求功心切,不免责骂叱喝,工匠~。”

敢怒不敢言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yán), 言部,共7画

1.(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2.同本义。

3.议论,谈论。

4.记载。

5.问。

6.告知;告诉。

读音(gǎn), 攵部,共11画

1.(会意。本义:勇敢,有胆量) 同本义。

2.有胆量做某种事情。

3.谦词,自言冒昧。

4.岂敢;哪敢。

5.大约。

读音(nù), 心部,共9画

1.(形声。从心,奴声。本义:发怒,明显地表形于外的生气)。

2.同本义。

3.又。

4.谴责。

5.奋起;奋发。

6.激怒。

读音(bù,fǒu), 一部,共4画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敢怒不敢言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