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ǎnchéngmìng

敢不承命

拼音gǎnchéngmìng

繁体敢不承命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不敢推辞"

近义词敢不如命敢不唯命敢不听命

敢不承命的意思

基本定义:

“敢不承命”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敢于不接受命令吗?”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对上级或权威的命令表示绝对的服从、接受,带有一种自谦的语气,通常用于表达对他人指示的尊重和顺从。

成语来源: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文献,最早可以追溯到《史记》。在历史上,统治者与臣子的关系常常表现为命令与服从。这个成语体现了古代对权威的敬重和对命令的绝对服从。

使用场景:

“敢不承命”常用于正式场合,特别是在古代文言文中,体现出一种敬畏和谦卑的态度。现代语境中,虽然使用频率较低,但在一些正式的场合,比如演讲、军事指令或领导下达任务时仍然可以见到。

示例句子:

  1. 听到上级的指示,他立刻回答道:“敢不承命,必定全力以赴。”
  2. 在接受任务时,她谦逊地说:“我对此毫无疑问,敢不承命,定会竭尽所能。”
  3. “敢不承命”的态度在军队中尤为重要,确保每个命令都能被迅速执行。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恭敬不如从命(表示对他人命令的服从和尊重)
  • 反义成语:拒绝命令(表示不接受他人指示或命令)

同义成语强调对命令的尊重,而反义成语则完全相反,表示拒绝和抵抗。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尊重上级的命令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敢不承命”反映了这种文化背景,强调了等级制度和人际关系中的尊重与服从。现代社会虽然强调个人主义,但在一些特定的职业环境(如军队、公司高管)中,这种尊重仍然是必要的。

情感与联想:

“敢不承命”带给我的情感反应是严肃和敬畏。它使我联想到古代忠臣孝子的形象,传达出一种对职责的坚定承诺和对他人意愿的尊重。

个人应用:

在工作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个项目需要我向上级汇报时,我用“敢不承命”来表达我对任务的重视和绝对的执行力,得到了上司的认可。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关于忠诚的诗中,我可以这样写: “风雨兼程赴命前,敢不承命心自坚。 山河壮丽情无悔,唯愿为国守青天。”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o take orders”或“to follow commands”。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同样反映出对权威的服从。在不同文化中,表达人际关系的尊重和服从程度各有差异。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敢不承命”的学,我更加理解了语言中的文化渊源和社会背景。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表达,它还承载了历史、文化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在我的语言学中,掌握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提升表达的深度与准确性。

来源:吾君子顺先典,贶某重礼,某不敢辞,敢不承命。

来源:-- 《仪礼·士昏礼》

引证

《资治通鉴·唐纪》:“敢不承命,以效犬马之劳。”

《后汉书·班超传》:“敢不承命,以报国家。”

《汉书·王莽传上》:“敢不承命,以身许国。”

《史记·项羽本纪》:“敢不承命,愿为先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敢不承命,以死继之。”

例句苟列定矣,~。

敢不承命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gǎn), 攵部,共11画

1.(会意。本义:勇敢,有胆量) 同本义。

2.有胆量做某种事情。

3.谦词,自言冒昧。

4.岂敢;哪敢。

5.大约。

读音(chéng), 手部,共8画

1.(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跽跪着的人,下面象两只手。合起来表示人被双手捧着或接着。本义:捧着)。

2.继承。

3.接受;承受。

读音(mìng), 口部,共8画

1.(会意。从口从令。表示用口发布命令。本义:指派;发号)。

2.同本义。

3.取名;命名。

4.动,用。

5.在神前誓约,结盟。

6.命令;政令;教令。

读音(bù,fǒu), 一部,共4画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敢不承命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