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ùnguówàngshēn

徇国忘身

拼音xùnguówàngshēn

繁体徇國忘身

用法"作谓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舍生忘死舍己为人徇国忘己徇国忘家

反义词自私自利

徇国忘身的意思

基本定义

“徇国忘身”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它强调了一种高尚的奉献精神,表现出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甚至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的决心。

成语来源

“徇国忘身”出自《左传》,原文提及了在国家危难时刻,忠臣对于国家的忠诚和牺牲精神。这一成语常用来表彰那些在国家危机时刻,毫不犹豫选择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的英雄人物。

使用场景

该成语通常在以下几种场合使用:

  1. 文学作品:在古典诗词或现代小说中,常用来描绘英雄人物的伟大事迹。
  2. 日常对话:在讨论爱国主义话题时,常用来表达对国家的忠诚。
  3. 演讲:在爱国主义演讲或纪念活动中,常用来激励人们为国家的未来而奋斗。

示例句子

  1. 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许多医务工作者表现出“徇国忘身”的精神,奋战在抗疫一线。
  2. 他在战场上为了保护同胞,展现了“徇国忘身”的崇高品质。
  3. 这部电影描绘了那些“徇国忘身”的英雄,他们的故事感动了无数观众。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舍生取义”:强调为了正义和理想而愿意牺牲生命。
    • “死而后已”:表示为了某种信念或事业,宁死不屈的精神。
  • 反义成语

    • “见利忘义”:指为了个人利益而抛弃道义,与“徇国忘身”的精神相对立。
    • “苟且偷生”:形容只顾保全自己,不顾他人或国家的安危。

文化与社会背景

“徇国忘身”在文化中,常被视为一种崇高的道德标准,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这个成语反映了人对于忠诚、奉献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战争、灾难等特殊历史时刻,体现出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精神。

情感与联想

该成语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敬佩和感动。它让人联想到那些在历史上为国家、民族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不忘初心,勇敢前行。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老兵,他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他的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徇国忘身”这一成语的意义,也让我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更加坚守自己的信念。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徇国忘身”:

长空万里志高远,
为国捧心不畏难。
徇国忘身英豪梦,
同心共筑中华团。

这样的使用不仅展现了成语的灵活性,也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对英雄精神的追思。

跨文化比较

在其他文化中,也有类似表达。例如,英语中的“sacrifice for one’s country”同样强调为国家利益而牺牲自己的精神。尽管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思想相似,均体现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奉献。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徇国忘身”的学,我更加明白了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使我在思考国家和个人关系时,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表达情感。它在我日常生活和语言学中,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来源:故太子宾客裴垍,忠正恭慎,佐予为理,事君尽礼,徇国忘身。

来源:-- 唐·白居易《赠裴垍官制》

引证

《宋史·岳飞传》:“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力农。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忘身,誓

《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植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上疏求自试曰:‘臣闻士之生世,入则事父,出则事君;事父尚于荣亲,事君贵于兴国。故慈父不能爱无益之子,仁君不能畜无用之臣。夫论德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量能而受爵者,毕命之臣也。故君无虚授,臣无虚受;虚授谓之谬举,虚受谓之尸禄,《诗》之‘素餐’所由作也。昔二虢不辞两国之任,其德厚也;旦、奭不让燕、鲁之封,其功大也。今臣蒙国重恩,三世于今矣。正值陛下升平之际,沐浴圣泽,潜润德教,可谓厚幸矣。而窃位东藩,爵在上列,身被轻暖,口厌百味,目极华靡,耳倦丝竹者,爵重禄厚之所致也。退念古之受爵禄者,有异于此,皆以功勤济国,辅主惠民。今臣无德可述,无功可纪,若此终年无益国朝,将挂风人‘彼己’之讥。是以上惭玄冕,俯愧朱绂。方今天下一统,九州晏如,而顾西有违命之蜀,东有不臣之吴,使边境未得税甲缦胡,谋士未得高枕而卧者,诚欲混同宇内以致太和也。故启灭有扈而夏功昭,成克商、奄而周德著。今陛下以圣明统世,将欲卒文、武之功,继成、康之隆,简贤授能,以方叔、召虎之臣镇御四境,为国爪牙者,可谓当矣。然而高鸟未挂于轻缴,渊鱼未悬于钩饵者,恐钓射之术或未尽也。昔耿弇不俟光武,亟击张步,言不以贼遗于君父也。故车右伏剑于鸣毂,雍门刎首于齐境,若此二士,岂恶生而尚死哉?诚忿其慢主而陵君也。夫君之宠臣,欲以除患兴利;臣之事君,必以杀身静乱,以功报主也。昔贾谊弱冠,求试属国,请系单于之颈而制其命;终军以妙年使越,欲得长缨占其王,羁致北阙。此二臣,岂好为夸主而耀世哉?志或郁结,欲逞其才力,输能于明君也。昔汉武为霍去病治第,辞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固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寝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二方未克为念。伏见先武皇帝武臣宿将,年耆即世者有闻矣。虽贤不乏世,宿将旧卒,犹习战也。窃不自量,志在效命,庶立毛发之功,以报所受之恩。若使陛下出不世之诏,效臣锥刀之用,使得西属大将军,当一校之队;若东属大司马,统偏舟之任,必乘危蹈险,骋舟奋骊,突刃触锋,为士卒先。虽未能禽权馘亮,庶将虏其雄率,歼其丑类,必效须臾之捷,以灭终身之愧,使名挂史笔,事列朝荣。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如微才弗试,没世无闻,徒荣其躯而丰其体,生无益于事,死无损于数,虚荷上位而忝重禄,禽息鸟视,终于白首,此徒圈牢之养物,非臣之所志也。流闻东军失备,师徒小衄,辍食弃餐,奋袂攘衽,抚剑东顾,而心已驰于吴会矣。臣昔从先武皇帝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伏见所以行军用兵之势,可谓神妙矣。故兵者不可豫言,临难而制变者也。志欲自效于明时,立功于圣世。每览史籍,观古忠臣义士,出一朝之命,以徇国家之难,身虽屠裂,而功铭著于鼎钟,名称垂于竹帛,未尝不拊心而叹息也。臣闻明主使臣,不废有罪。故奔北败军之将用,秦、鲁以成其功;绝缨盗马之臣赦,楚、赵以济其难。臣窃感先帝早崩,威王弃世,臣独何人,以堪长久!常恐先朝露,填沟壑,坟土未干,而身名并灭。臣闻骐骥长鸣,则伯乐照其能;卢狗悲号,则韩国知其才。是以效之齐、楚之路,以逞千里之任;试之狡兔之捷,以验搏噬之用。今臣志狗马之微功,窃自惟度,终无伯乐、韩国之举,是以于邑而进退也。”

《后汉书·杨震传》:“震徇国忘身,以忧社稷。”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

《左传·宣公十五年》:“徇国忘身,忠也。”

徇国忘身成语接龙

顺接
逆接

徇国忘身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shēn), 身部,共7画

1.(象形。象人之形。本义:身躯的总称)。

2.同本义。

3.物件的主体部分。

4.自己,自身。

5.生命,性命。

6.地位或身分。

读音(wàng), 心部,共7画

1.(会意兼形声。从心,从亡,亡亦声。本义:忘记,不记得)。

2.同本义。

3.玩忽,怠忽。

4.逃亡;遗失;灭亡。

读音(xùn), 彳部,共9画

1.(形声。从彳(chì),旬声。“彳”与行有关。本义:迅速,敏捷) 同本义。

2.巡行。

3.巡行示众。

4.对众宣示。

5.顺从、依从。

6.舍身。

读音(guó), 囗部,共8画

1.(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2.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3.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4.国家。

5.古代王、侯的封地。

6.部落。

徇国忘身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