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冠博带的意思
基本定义:
“峨冠博带”是一个形容人的服饰风格的成语,字面意思是“高耸的帽子和宽大的衣带”。它通常用来形容古代文人或士大夫的装束,意指衣着华丽、气度不凡,体现了一种儒雅与风度。
成语来源:
“峨冠博带”最早见于《庄子·内篇·齐物论》,在文中描述了身着华服的士人形象。这个成语的历史背景与古代**的文化、政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在古代,士人通过衣着来体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服饰的华丽程度往往与其社会地位相挂钩。
使用场景:
在文学作品中,该成语多用于描绘人物的外貌和气质。例如,在古典文学、诗词中,常用于形容士人的风度与气场。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穿着得体、气质优雅的场合。在演讲中,可能会用来引入古代士人文化的讨论。
示例句子:
- 他身着古装,峨冠博带,仿佛从历史中走出的文人。
- 在这场盛大的宴会上,嘉宾们个个峨冠博带,气宇轩昂。
- 她的衣着虽然简单,但那种峨冠博带的气质,反而让她显得更为出众。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风度翩翩:形容人的儒雅和气质,强调神态和举止。
- 衣衫褴褛:虽然也是描述衣着,但语气上是贬义,强调贫困或不整洁。
-
反义成语:
- 衣衫褴褛:与“峨冠博带”形成鲜明对比,强调破旧与不体面。
- 寒酸乞丐:形容贫穷、落魄的状态,与“峨冠博带”的华丽形成对比。
文化与社会背景:
“峨冠博带”体现了古代士人对服饰的重视,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身份、地位和文化的认同。在现代社会,虽然服饰的意义有所转变,但依然可以看到人们通过穿着来展示个人风格和品位。
情感与联想:
“峨冠博带”让我联想到古代文人的风范与气度,那种从容自信的态度让人向往。同时也引发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优雅与风度。
个人应用:
在一次古风主题的聚会上,我特意选择了符合“峨冠博带”风格的服饰,体现出一种文化自信与对传统的尊重,受到了朋友们的称赞。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运用:
峨冠博带映朝霞,文人气韵自天涯。
长风送我归故里,风雅何需问流霞。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古代文人悠然自得的形象,与“峨冠博带”的气质相呼应。
跨文化比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dressed to the nines”,意指某人穿着华丽,尽显风度。这种表达强调了服饰与身份之间的联系,反映了不同文化对外表的重视。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峨冠博带”的学,我认识到成语不仅仅是语言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也让我在日常交流中更具深度和内涵。
来源:必定是峨冠博带一个名士大夫。
来源:-- 元·关汉卿《谢天香》第一折
引证:
《文选·班固·西都赋》:“峨冠博带,佩玉鸣鸾。”
《文选·张衡·西京赋》:“峨冠博带,佩玉鸣鸾。”
《后汉书·舆服志下》:“峨冠博带,佩玉鸣鸾。”
《汉书·王莽传上》:“峨冠博带,佩玉鸣鸾。”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峨冠博带,佩玉鸣鸾。”
例句:忽人报:“门外有一先生,~,道貌非常,特来相探。”
峨冠博带成语接龙
峨冠博带字义分解
带
1.(象形。小篆字形,上面表示束在腰间的一根带子和用带的两端打成的结。下面象垂下的须子,有装饰作用。本义:大带,束衣的腰带)。
2.同本义。
3.泛指狭长形条状物。
4.佩带。
5.携带。
6.兼管。
峨
1.(形声。从山,我声。本义:山势高峻。常“峨峨”连用)泛指高大。
博
1.(形声。从十,尃(fū)声。“十”意思是四方中央齐备。“尃”有分布之义。本义:大)。
2.同本义。与“小”相对。
3.宽广;广搏。
4.众多;丰富。
5.广泛;普遍。
6.渊博,知道得多。
冠
1.(会意。从“冖”(mì),用布帛蒙覆。从“元”(人头),从“寸”(手)。意思是:手拿布帛之类的制品加在人的头上,即“冠”。本义:帽子)。
2.同本义。
3.公鸡头上的肉瘤或高出的羽毛。
1.戴;戴帽子。
2.超出众人;超过;位居第一。
3.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一般在二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