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祥之征的意思
基本定义
“不祥之征”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不吉利的征兆”。它通常用来指一些不好的迹象或预兆,暗示将要发生的不幸或灾难。在日常使用中,它可以描述某种情况、**或现象,表明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
成语来源
该成语的来源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但其构成部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化背景。在古代,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很多人相信天意和预兆。历史上,许多**(如战乱、自然灾害等)常常被视作天意的显现,因而常用“不祥之征”来描述这些不好的征兆。成语的使用反映了人们对于命运和运势的关注。
使用场景
“不祥之征”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例如:
- 文学作品:在古典文学中,常用来形容战争前的阴云密布,或是某个角色遭遇不幸的暗示。
- 日常对话:在朋友之间谈论某个不好的消息时,可以说“这真是个不祥之征”。
- 演讲:在讨论社会问题时,可以用此成语强调某种现象的严重性,警示听众。
示例句子
- “最近频繁的地震,真是一个不祥之征,大家要提高警惕。”
- “他在比赛前的一系列失误,让我觉得这是一种不祥之征。”
- “看到那黑暗的天空,我心中隐隐觉得这是不祥之征。”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凶兆”:指不好的征兆,含义相近。
- “不吉之兆”:直接与“不祥之征”对等。
-
反义成语:
- “吉祥之兆”:指好的征兆,预示着吉利的事情。
- “好兆头”:表示良好的预示或迹象。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许多事情都与命运和天意紧密相连。人们常常根据一些现象来判断未来的运势。“不祥之征”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的不安和对命运的思考。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学的发展,这种迷信的成分逐渐减弱,但在某些情况下,仍然可以看到人们对这种表述的使用,尤其是在面对不确定性时。
情感与联想
看到“不祥之征”这个成语,往往会让我联想到一些紧张和恐惧的场景。它引发的情感反应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提醒我们要对潜在的危险保持警觉。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在准备一个重要的考试时,感到格外紧张。考试前夕,我梦见自己没有复好,醒来后跟朋友说:“这真是个不祥之征。”虽然这只是梦,但它让我更加努力地复,最终顺利通过了考试。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不祥之征”:
乌云密布遮日月,
不祥之征预示愁。
风声萧萧诉离别,
何时重聚共欢笑。
这样的句子可以传达出一种即将来临的阴霾感,同时又暗示着对美好未来的渴望。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可以用“bad omen”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两者都在强调对未来的不安和警惕,但在文化背景和使用频率上可能有所不同。在西方文化中,关于预兆的观念多与迷信和信仰相关,而在东方特别是文化中,则更倾向于将其视为命运的表现。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不祥之征”的学,我更加理解了语言中如何通过成语传递复杂的情感和文化背景。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表达工具,更是反映了人们对命运、未来和不确定性的思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关注语言的深层含义以及其在文化中的重要性。
来源:恒水上流有一国,国王小夫人生肉胎,大夫人妒之,言:‘汝之生,不祥之征。’即盛以木函,掷恒水中。
来源:--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
引证:
《后汉书·五行志》:“安帝永初元年冬十月辛酉,朔,日有食之,在心。明年,邓太后崩,安帝乳母王圣、中黄门李闰等共谮太子乳母王男、厨监邴吉,杀之,太子数为叹息。后遂废为济阴王。”
《汉书·五行志》:“成帝建始三年冬十二月戊申朔,日有食之,不尽如钩,在营室四度,晡时食,从西北,夜半止。谷永以京房《易传》曰:‘君不任贤,厥妖日食,其食也既,并食不一处。兹谓不亲,日光晻,无光。’刘向以为:‘自上而食者,阳侵阴也。’是岁,帝元舅大司马大将军王凤薨。明年,丞相王商为凤所陷,免官,自杀。后二年,帝崩。”
《史记·高祖本纪》:“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高祖问医,医曰:‘病可治。’于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已而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憨,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卢绾闻高祖崩,遂亡入匈奴。”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乃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氏。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是岁也,狄伐郑,郑伯逆之,狄师还。郑伯曰:‘不祥之征也。’”
不祥之征成语接龙
不祥之征字义分解
祥
1.(形声。从示,羊声。本义:凶吉的预兆,预先显露出来的迹象)。
2.同本义。
3.特指吉兆。
4.特指凶兆。
5.幸福。
6.吉利。
征
1.(形声。从彳(chì),正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甲骨文从彳,从足。本义:到很远的地方去,远行)。
2.同本义。
3.征伐,发兵讨伐。
4.争夺,争取。
5.征收。
6.赋税。
之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
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