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īmáo,gōngzhīdùn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拼音zhīmáogōngzhīdùn

繁体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矛盾的人或事物"

近义词自相矛盾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意思

子:对别人的称呼;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挡住敌人刀箭的牌。比喻拿对方的观点、方法或言论来反驳对方。

来源:楚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来源:-- 《韩非子·难一》

引证

《吕氏春秋·离俗览·举难》:“魏文侯弟曰季成,友曰翟璜。文侯欲相之而未能决,以问李克,李克对曰:‘君欲置相,则问乐商与王孙苟端孰贤。’文侯曰:‘善。’于是以乐商为相。”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盬其脑,是以惧。子犯曰:‘吉。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

《战国策·齐策一》:“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獘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故事战国时期,大思想家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一会又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人群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例句菲薄古书者,惟读过古书者最有力,这是的确的。因为他洞知弊病,能“~”。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máo), 矛部,共5画

1.(象形。金文字形,是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进攻性武器。本义:长矛) 同本义。

读音(dùn), 目部,共9画

1.(象形。小篆字形。上面象盾形,下面是“目”,表示以盾蔽目(身体)。本义:盾牌)。

2.同本义。

读音(gōng), 攵部,共7画

1.(形声。从攴(pū),工声。本义:进攻,攻打)。

2.同本义(与“守”相对)。

3.指责。

4.引申为以药物治疗疾病。

5.致力研究,专心从事。

6.治理,加工。

读音(zǐ), 子部,共3画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小儿在襁褓中,有头、身、臂膀,两足象并起来的样子。“子”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婴儿)。

2.同本义。

3.儿女。古人称子兼男女。

4.今则专指儿子,即某人直系血统的下一代男性。

5.子孙。

6.通常指晚辈直系或旁系血亲。

1.构词后缀。

2.加在动词或形容词词素后。

3.个别量词后缀。

读音(yǐ), 人部,共4画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2.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3.使,令。

4.凭借;仗恃。

5.认为,以为。

6.做,从事。

读音(zhī), 丶部,共3画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