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至正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大公至正”由四个字组成:
- 大公:指公正无私,心胸宽广,不偏不倚。
- 至正:指至高无上的正义,完全的正直。
整体意思是形容一个人非常公正,没有任何私心,十分正直。通常用来赞美一个人的品德和品质。
成语来源
“大公至正”出自《礼记·中庸》,原文为“君子之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个成语强调了公正和正直的道德理想,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君子品质的追求。
使用场景
该成语在不同的语境下都可以使用:
- 文学作品:常用于古典名著或现代小说中,描述人物的性格特征或评判其行为。
- 日常对话:在谈论某人品德时,可以用来表示对其公正无私的肯定。
- 演讲:在公共演讲中,可以用来强调领导者或公众人物应具备的道德标准。
示例句子
- 他为人处世大公至正,深得同事们的信任。
- 在处理这件事情时,我们需要保持大公至正的态度,以确保公平公正。
- 这位法官以大公至正的形象著称,是人们心目中的正义化身。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公正无私:强调公平和没有私心。
- 正大光明:形容光明磊落,正直无私。
-
反义成语:
- 私心杂念:指心中有私利和杂念,与“大公至正”的精神对立。
- 见利忘义:指为了利益而忘却道义,体现出不公正的行为。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儒家思想中,大公至正被视为君子应有的品德,这种道德标准在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在现代社会,尽管实际情况复杂,但对公正和正直的追求依然是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观。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常常引发人们对理想道德的向往与追求。在涉及公正和道德的讨论中,它能够激发对正义的渴望和对不公现象的反思。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位老师,他总是以大公至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个人的成绩和表现,这种正直的品德深深影响了我,让我意识到公正的重要性。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关于正义的诗中,可以这样写:
公心如水清且明,
至正之道任风行。
不为权势轻言语,
只求天下共此生。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justice”可以用来表达类似的概念,强调公平和正义。然而,中文的“大公至正”更加强调个体的道德品质与自我修养,文化内涵更为深厚。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大公至正”的学,我更加意识到公正和正直在个人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对他人的期望,也是对自身品德的要求,值得在语言学和日常表达中不断强调和追求。
来源:来惩办林、邓,表示自己的‘大公至正’。
来源:--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
引证: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裴度为人,大公至正,不以私害公。”
《后汉书·杨震传》:“震为人清白,大公至正,不以私废公。”
《汉书·王莽传》:“莽自以为大公至正,天下莫不归心。”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大公至正之人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大公至正,不以私害公。”
大公至正成语接龙
大公至正字义分解
至
1.(象形。从一,一犹地,指事,不去而下来。古文从土,上亦象飞下之形。尾上首下。本义:到来,到达)。
2.同本义(上古时期多用“至”,中古时期多用“到”)。
3.来;去。
4.形容事物的尽善尽美。犹言最好、最高、最大。
5.深。
6.得当;恰当。
正
1.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
2.箭靶的中心。
3.引申为目标。
4.
5.征税。
6.出兵,征讨。
1.(指事。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
2.同本义。
3.正直,正派。
4.纯正不杂(多指色、味)。
5.作为主体的,与“副”相对。
6.正当;合适。
大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正面形,有手有脚。“大”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大”的字往往与人类或人事有关。本义:大小的“大”)。
2.形容体积、面积、数量、力量、规模、程度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
3.年辈较长或排行第一的。
4.重要,重大。
5.德高望重的。
6.超过一般。
1.“大夫”、“大王”。
2.世代。
公
1.(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
2.同本义。
3.共,共同。
4.公共,公家,公众的。与“私”相对。
5.朝廷;国家。
6.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