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强敦厚的意思
基本定义
“木强敦厚”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树木坚固而厚重。它的基本含义用来形容一个人性格朴实、厚道、坚韧,具有很强的内涵和气质。这个成语常用来赞扬一个人的品德和处事态度。
成语来源
“木强敦厚”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文学出处,但它可以视为对传统美德的总结。在**文化中,树木象征着坚韧和稳重,敦厚则表示宽厚、宽容的品格。因此,该成语可以被视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反映,强调了坚韧与朴实的价值。
使用场景
该成语可广泛应用于不同的语境中,例如:
- 文学作品:描述人物性格时,可以说“他是一位木强敦厚的村民,深受大家的喜爱”。
- 日常对话:在朋友间讨论某个人的品德时,可能会说“他真是个木强敦厚的人,做事从不考虑个人得失”。
- 演讲中:在表彰某个人时,可以使用“他的一生都体现了木强敦厚的精神,是我们学*的榜样”。
示例句子
- 他在工作中表现出木强敦厚的品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 这样的朋友真是木强敦厚,让人倍感温暖和安心。
- 我们需要更多木强敦厚的人去引领社会,推动正能量的传播。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厚德载物:强调宽厚的德行能够承载一切,和“木强敦厚”在品德上有类似之处。
- 忠厚老实:形容人诚实而厚道,突出个体的品质。
-
反义成语:
- 心口不一:表示说一套做一套,与“木强敦厚”的诚实相对立。
- 奸诈狡猾:形容心机重重的人,和木强敦厚的性格相反。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木强敦厚的精神象征着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强调个人的品质对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适用,特别是在强调个人诚信、责任感和团队精神的背景下。
情感与联想
“木强敦厚”给人的感受是温暖、可靠和坚韧。这种情感联想使人想到那些在关键时刻能够依赖的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支持。这种品质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曾遇到一位老师,他就是“木强敦厚”的典范。无论学生有什么困难,他总是愿意伸出援手,帮助大家。他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让我意识到在生活中要多关心他人。
创造性使用
在写作中,我尝试将“木强敦厚”融入诗句:
苍松挺立山巅上,
岁月沧桑岂言伤。
木强敦厚情如海,
温暖人心似春光。
跨文化比较
在西方文化中,有类似“steadfast”或“steadfastness”的概念,用于形容一个人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的品质。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其所传达的内涵在文化间是相通的。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木强敦厚”这个成语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它不仅仅是一个词语,更是对一种人格和价值观的高度概括。在语言学*中,理解和应用这样的成语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情感和观点,同时也能在日常生活中引导我们向更高的道德标准努力。
来源: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
来源:--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引证:
《清史稿·曾国藩传》:“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十八年进士。二十三年,以检讨典试四川,再转侍读,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部。咸丰二年,丁母忧回籍。会粤匪犯长沙,奉诏督办团练,搜查土匪,肃清江面。三年,授两江总督,督师剿贼。四年,克武昌、汉阳,进规江西,连下九江、湖口。五年,克安庆,进围金陵。十年,克金陵,诛贼首李秀成、洪仁达等,江南平。加太子太保,封一等毅勇侯。同治三年,调直隶总督。四年,以病乞休,卒于官。赠太傅,谥文正。国藩为政务持大体,规全势。其策事,远略如赵充国,坚忍如裴度。在军,习劳苦,与士卒同甘苦。治家,严而有恩,子弟皆谨守其教。文章尤卓绝,同治中兴,文治武功,国藩实倡之。”
《明史·海瑞传》:“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入都,即伏阙上《平黎策》,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识者壮之。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而属巡盐御史袁淳论瑞及慈谿知县霍与瑕。与瑕,尚书韬子,亦抗直不谄懋卿者也。时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久之,陆光祖为文选,擢瑞户部主事。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会帝有疾,烦懑不乐,召阁臣徐阶议内禅,因曰:‘海瑞言俱是。朕今病久,安能视事?’又曰:‘朕不自谨惜,致此疾困。使朕能出御便殿,岂受此人诟詈耶?’遂逮瑞下诏狱,究主使者。寻移刑部,论死。狱上,仍留中。久之,帝疾良已,微悟瑞言,乃出之。穆宗立,召为南京右佥都御史,道改南吏部右侍郎,瑞数上疏言事,部司惮其威,赃吏多被斥。隆庆元年,徐阶为御史刘康所劾,瑞言:‘阶事先帝无能救于神仙土木之误,畏威保位,诚亦有之。然自执政以来,忧勤国事,休休有容,有足多者。康乃甘心鹰犬,捕噬善类,其罪又浮于高拱。’人韪其言。历两京左、右通政。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瑞锐意兴革,请浚吴淞、白茆,通流入海,民赖其利。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徐阶罢相里居,按问其家无少贷。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化论瑞迂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搢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瑞抚吴甫半岁。小民闻当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久之,卒。赠太子太保,谥忠介。瑞无子。死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入视,葛帏敝籝,有寒士所不堪者。因泣下,醵金为敛。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宋史·赵普传》:“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后汉书·杨震传》:“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荣,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后有冠雀衔三鳣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进曰:‘蛇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年五十,乃始仕州郡。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仕于大将军幕府,稍迁至南郡太守,复坐事免。岁余,拜太仆,迁大司农。初,羌虏侵扰边郡,杀略吏民,诏震遣人发边郡屯兵击之,而督不以时遣,坐免。岁余,复拜光禄勋,迁司徒。是时,帝舅大鸿胪耿宝荐中常侍李闰兄于震,震不从。宝乃自往候震曰:‘李常侍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震曰:‘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敕。’遂拒不许,宝大恨而去。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震又不从。司空刘授闻之,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见拔擢。由是震益见怨。时诏遣使者大为阿母修第,中常侍樊丰及侍中周广、谢恽等更相扇动,倾摇朝廷。震复上疏曰:‘臣闻古者九年耕必有三年之蓄,故尧遭洪水,人无菜色。臣伏念方今灾害发起,弥以滋甚,百姓空虚,不能自赡。重以螟蝗,羌虏抄掠,三边震扰,战斗之役至今未息,兵甲军粮不能复给。大司农帑藏匮乏,殆非社稷安宁之时。伏见诏书为阿母兴起津城门内第舍,合两为一,连里竟街,雕修缮饰,穷极巧伎。今盛夏土王,而攻山采石,其大匠左校别部将作合数十处,转相迫促,为费巨亿。周广、谢恽兄弟,与国无肺腑枝叶之属,依倚近幸奸佞之人,与樊丰、王永等分威共权,属托州郡,倾动大臣。宰司辟召,承望旨意,招来海内贪污之人,受其货赂,至有臧锢弃世之徒复得显用。白黑混淆,清浊同源,天下讙哗,咸曰财货上流,为朝结讥。臣闻师言:“上之所取,财尽则怨,力尽则叛。”怨叛之人,不可复使,故曰:“百姓不足,君谁与足?”惟陛下度之。’丰、恽等见震连切谏不从,无所顾忌,遂诈作诏书,调发司农钱谷、大匠见徒材木,各起家舍、园池、庐观,役费无数。震因地震,复上疏曰:‘臣蒙恩备台辅,不能奉宣政化,调和阴阳,去年十二月四日,京师地动。臣闻师言:“地者阴精,当安静承阳。”而今动摇者,阴道盛也。其日戊辰,三者皆土,位在中宫,此中臣近官盛于持权用事之象也。臣伏惟陛下以边境未宁,躬自菲薄,宫殿垣屋倾倚,枝柱而已,无所兴造,欲令远近咸知政化之清流,商邑之翼翼也。而亲近幸臣,未崇断金,骄溢逾法,多请徒士,盛修第舍,卖弄威福。道路讙哗,众所闻见。地动之变,近在城郭,殆为此发。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书》曰:“僭恒阳若,臣无作威作福玉食。”唯陛下奋乾刚之德,弃骄奢之臣,以掩訞言之口,奉承皇天之戒,无令威福久移于下。’震前后所上,转有切至,帝既不平之,而樊丰等皆侧目愤怨,俱以其大儒,未敢加害。会河间男子赵腾上言灾异,讥刺朝政,帝发怒,遂收考诏狱,结以罔上不道。震上疏救之曰:‘臣闻尧、舜之世,谏鼓谤木,立之于朝;殷、周哲王,小人怨詈,则洗目改听。腾假采刍荛,妄陈灾异,蒙召见之寮,犹御魍魉之鬼,未入明廷之臣,多言妖言之路。审如其罪,宜垂敕责,彰其恶意;如其无他,宜蒙原宥。今纵横放肆,不顾忌讳,岂独赵腾一人之罪,实乃有司教诱之过。愿陛下惟宽中正之路,使谏者得尽其言,则天下幸甚!’帝不省,腾竟伏尸都市。会三年春,东巡岱宗,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须行还上之。丰等闻,惶怖,会太史言星变逆行,遂共谮震云:‘自赵腾死后,深用怨怼;且邓氏故吏,有恚恨之心。’及车驾行还,便时太学,夜遣使者策收震太尉印绶,于是柴门绝宾客。丰等复恶之,乃请大将军耿宝奏震大臣不服罪,怀恚望,有诏遣归本郡。震行至城西夕阳亭,乃慷慨谓其诸子门人曰:‘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归冢次,忽设祭祠。’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弘农太守移良承樊丰等旨,遣吏于陕县留停震丧,露棺道侧,谪震诸子代邮行书,道路皆为陨涕。岁余,顺帝即位,樊丰、周广等伏诛,震门生虞放、陈翼诣阙追讼震事。朝廷咸称其忠,乃下诏除良名,遣使者祠以中牢,除二子为郎。’”
《汉书·王莽传下》:“莽为人木强敦厚,不饮酒,不食肉。”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夫以匹夫之勇,木强敦厚,不足以当大任。”
木强敦厚成语接龙
木强敦厚字义分解
木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本义:树木)。
2.同本义。
3.木料,木材。
4.树叶。
5.棺材。
6.某些木制的器物。
敦
1.(形声。从“攴”,表示与以手持械的动作有关。本义:投掷)。
2.厚道。诚朴宽厚;厚重;笃实。
3.厚实。
4.勤勉,专心且刻苦地完成任务。
5.友谊深厚。
6.丰富,丰厚。
1.古代食器 。青铜制。盖和器身都作半圆球形,各有三足或圈足,上下合成球形,盖可倒置。流行于战国时期。
强
1.倔强;固执。
2.僵硬。
1.(形声。从虫,弘声。本义:米中小虫)。
2.同本义。
3.襁褓。
4.(通彊。弱的反义词)。
5.弓有力。
6.强盛;势力大。
1.强制,强迫。
2.劝勉。
3.勉强。
4.竭力;尽力。
厚
1.(会意。从厂(hǎn),表示与山石有关。本义:地壳厚。与“薄”相对)。
2.同本义。
3.扁平物体上下两面之间距离大的。 与“薄”相对。
4.大。
5.丰厚。
6.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