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世惑俗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欺世惑俗”由四个字组成:欺、世、惑、俗。字面意思是欺骗世人,迷惑世俗。基本含义是指用虚假的事物或言论来欺骗大众,使人对真实情况产生误解。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些投机取巧、缺乏道德的行为,尤其是在商业、政治或文化领域。
成语来源
“欺世惑俗”出自《后汉书·冯异传》,原句为“冯异虽有功,然其欺世惑俗,岂可久安!”其历史背景与汉朝时期的政治环境有关,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伪善和欺骗现象。成语的使用强调了对虚假现象的批判,警示人们要保持警惕。
使用场景
“欺世惑俗”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 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中常用来描述那些用虚假手段获取成功的角色。
- 日常对话:在朋友间讨论某些商业行为或社会现象时,可以用此成语来表达对不诚实行为的不满。
- 演讲:在公共演讲中,尤其是关于诚信和道德的主题时,可以引用此成语来强调重要性。
示例句子
- 这部电影揭示了商业圈内的黑幕,直指那些“欺世惑俗”的商人。
- 在选举期间,某些候选人通过“欺世惑俗”的手段来赢得选民的支持。
- 我们必须抵制一切“欺世惑俗”的宣传,保持理性思考。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虚情假意:指表面上热情,实际上并不真诚,与“欺世惑俗”有相似的含义。
- 表里不一:形容表面与内心不一致,强调欺骗和伪善。
-
反义成语:
- 真心实意:强调诚恳和真实,表示与“欺世惑俗”相对的态度。
- 诚心诚意:同样强调诚恳的态度,反映真实的情感和态度。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诚信被视为重要的道德标准,“欺世惑俗”反映了对欺骗行为的强烈反感。现代社会中,尤其在商业和政治环境中,依然存在着各种形式的虚假宣传和不诚实行为,因此理解并应用“欺世惑俗”这一成语,对于维护社会的诚信和道德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情感与联想
“欺世惑俗”这个成语带给人一种警惕的情感反应,提醒我们在生活中保持对信息的批判性思考。它也引发对社会不公和不诚实行为的愤怒与反思,促使人们追求真实与诚恳。
个人应用
在一次工作会议上,某位同事为了自己的项目,夸大了成果,给大家留下了不真实的印象。我在发言时提到:“我们要小心那些‘欺世惑俗’的做法,确保信息的真实与透明。”这不仅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也让我们意识到诚信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现代诗中:
在虚伪的舞台上,
众人沉醉,迷失方向。
欺世惑俗,笑声背后,
诚实的灵魂,何处寻觅?
这里通过诗歌形式展现了“欺世惑俗”的主题,表现出对虚假现象的反思。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与“欺世惑俗”相似的表达是“deception”或“false pretense”。虽然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在西方文化中,关于欺骗和虚假的讨论同样存在,尤其是在商业和政治领域。这显示出不同文化中对诚信和欺诈的共识。
反思与总结
总的来说,“欺世惑俗”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它蕴含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伦理警示。在语言学*中,这个成语的理解和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信息的敏感度,培养批判性思维,增强表达的深度。
来源:在思想革命的时期,一种学论初出世时,谁不受人非难,被诋为非圣无法,离经畔道,欺世惑俗,乃至处于极刑呢?
来源:-- 郭沫若《惠施的思想与性格》
引证:
《明史·李贽传》:“李贽著书,名曰《焚书》,其言多欺世惑俗。”
《宋史·苏轼传》:“苏轼文章,时人以为欺世惑俗。”
《晋书·阮籍传》:“阮籍放荡,不拘礼教,时人多以为欺世惑俗。”
《后汉书·王符传》:“王符著书,名曰《潜夫论》,其言多欺世惑俗。”
《史记·商君列传》:“商君欺世惑俗,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欺世惑俗成语接龙
欺世惑俗字义分解
欺
1.(形声。从欠,其声。“欠”与出气、说话有关。本义:欺骗)。
2.同本义。
3.又。
4.又。
5.欺诈,用狡猾奸诈的手段骗人。
6.欺压,欺侮。
惑
1.(形声。从心,惑声。本义:疑惑,分辨不清)。
2.同本义。
3.迷惑,使…辨不清。
4.迷失。
5.糊涂,令人不解。
俗
1.(形声。从人,谷(gǔ)声。习俗是人的行为,所以从人。本义:风俗)。
2.同本义(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
3.佛教称尘世间为俗,与出家相对。
4.一般人;百姓。
5.平凡;普通;一般。
6.庸俗,不雅,缺乏修养的。
世
1.(指事。金文字形。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止”上加三个圆点,表三十年;止,到此为止。本义:三十年)。
2.同本义。
3.父子相继为世。一代(古礼规定,男子三十岁结婚生孩子,产生新一代)。
4.一生;一辈子。
5.人世,世间;世界。
6.时代;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