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òwàngzhì

祸不妄至

拼音huòwàngzhì

繁体禍不妄至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祸不妄至的意思

基本定义

“祸不妄至”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灾祸不会无缘无故地降临”。其基本含义是指灾祸通常是由于某种原因或行为引起的,不会无故发生,强调因果关系。

成语来源

“祸不妄至”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年》,原文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古代文献中,災難的降临往往与人的行为、决策密切相关。这一成语的形成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因果法则的理解和对命运的思考。

使用场景

该成语常用于讨论因果关系时,尤其是在谈论不幸**的发生时。例如,在家庭对话中,父母可能用这个成语警示孩子注意行为;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可能引用它来表达命运的无常。此外,演讲时也可以用来强调行为后果的重要性。

示例句子

  1. 他常常不顾后果,真是个冒失鬼,难怪总是遭遇意外,真是“祸不妄至”。
  2.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任何一次失败都不是偶然,都是“祸不妄至”的结果。
  3. 老师在课堂上提醒学生,做事情要谨慎,切忌大意,“祸不妄至”。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自作自受”:自作的恶果最终要自己承受,强调因果关系。
    • “因果相报”:因果关系的回报,通常用于讨论好坏行为的后果。
  • 反义成语

    • “天降横祸”:指毫无预兆的灾难,强调意外性。
    • “无缘无故”:形容没有理由或原因的事情,和“祸不妄至”的因果性相反。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因果法则和道德观念密切相关,人们普遍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此,“祸不妄至”的成语在社会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常用于教导年轻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仍然适用,提醒人们在做出决策时考虑可能的后果。

情感与联想

“祸不妄至”让我联想到个人经历的反思。每当我在生活中遭遇挫折时,都会想起这句话,提醒自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反思造成不幸的原因。这种因果关系的理解使我在面对困难时更加谨慎。

个人应用

在一次团队项目中,由于我没有充分调研市场情况,导致最终的方案不够可行,受到了团队的批评。事后我意识到,“祸不妄至”的道理在这里得到了验证,我的粗心大意直接导致了项目的失败。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小诗中,可以这样运用:

风起云涌波不平,
祸不妄至影沉沉。
行事需谨慎如履*冰,
才可安然渡此生。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可以用“there’s no smoke without fire”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强调事情的发生通常是有原因的。不同文化背景下,虽然说法不同,但对因果关系的理解却是一致的。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祸不妄至”的学*,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因果关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在日常生活中给予了我深刻的启示。它提醒我在做出选择时要考虑后果,增强了我的责任感。

来源:寡人闻之,谏者福也,谀者贼也。人主听谀,是愚惑也。虽然,祸不妄至,福不徒来

来源:-- 《史记·龟策传》

引证

《资治通鉴·汉纪·武帝元狩四年》:“祸不妄至,福不徒来,天之道也。”

《后汉书·班彪传》:“祸不妄至,福不徒来,天之道也。”

《汉书·艺文志》:“祸不妄至,福不徒来,此天之道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不妄至,福不徒来。”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祸不妄至,福不徒来。”

祸不妄至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zhì), 至部,共6画

1.(象形。从一,一犹地,指事,不去而下来。古文从土,上亦象飞下之形。尾上首下。本义:到来,到达)。

2.同本义(上古时期多用“至”,中古时期多用“到”)。

3.来;去。

4.形容事物的尽善尽美。犹言最好、最高、最大。

5.深。

6.得当;恰当。

读音(huò), 礻部,共11画

1.(形声。从示,楇(kuā)声。本义:灾祸,祸患)。

2.同本义。

3.罪。

4.灾荒之处。

5.作祸;加害。

6.遭难;受害。

读音(wàng), 女部,共6画

1.(形声。从女,亡声。本义:胡乱)。

2.同本义。

3.虚妄,极不真实。

4.不法,胡作非为

5.狂乱,毫无约束。

6.荒谬,荒诞。

读音(bù,fǒu), 一部,共4画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祸不妄至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