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简相召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折简相召”字面意思是“折叠的简册互相召唤”。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们之间的相互邀请或联络,尤其是在书信、文书等方面的沟通交流。它传达了一种亲密的社交关系或友好的互动。
成语来源
“折简相召”出自《左传》,原文描述了古代人们使用简册来互相联系的方式。在古代,折叠的简册是一种通信工具,能够方便地传递信息和邀请。成语的形成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重视,以及通过书信沟通的传统。
使用场景
在文学作品中,“折简相召”常用于描绘古代文人之间的友谊与交流。在日常对话中,它可以用来形容朋友之间的约定、邀请等。在演讲中,使用该成语可以传达一种温暖、亲切的情感,增强听众的共鸣。
示例句子
- 在古代,文人之间常常通过折简相召,约定在桃花树下吟诗。
- 我和我的好友约好,折简相召,一起去参加那场音乐会。
-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希望我们能保持折简相召的传统,常常互相联系。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书信往来:强调通过书信进行沟通。
- 相约而行:突出朋友之间的约定与合作。
-
反义成语:
- 闭门不出:形容人不与外界交流,缺乏沟通。
- 断绝往来:表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完全中断。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折简相召体现了古代文人之间的礼仪与情感。在现代社会,虽然通信方式发生了变化,但这种相互联系的精神依然存在,特别是在维持友谊和社交网络方面。
情感与联想
“折简相召”让我联想到古代文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和对诗歌的热爱。它带给我一种温暖的情感,让我想起和朋友们分享生活点滴的美好时光。
个人应用
在一次聚会上,我和朋友们讨论了古代文人如何通过书信保持联系。我提到了“折简相召”,大家都很感兴趣,并分享了自己通过社交媒体与老朋友保持联系的故事。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融入“折简相召”:
月下折简相召,
友谊如诗共吟。
千里之外共此时,
心声传递无尽情。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keeping in touch”,虽然其直接含义与“折简相召”不同,但都强调了人际关系的维持。不同文化中对人际关系的重视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但在各个文化中,保持联系的方式和重要性是普遍存在的。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折简相召”的学*与分析,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人际关系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这一成语不仅仅是一个词语,它承载了文化、情感和历史的厚重。它提醒我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也要珍惜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保持真诚的交流。
来源:卿直以折简召我,我当敢不至邪?而乃引军来乎!
来源:-- 《三国志·魏志·王凌传》裴松之注引《魏略》
引证:
《旧唐书·李光弼传》:“光弼以书召思明,思明得书不答,而告诸将曰:‘李公折简相召,我当往见。’”
《南史·王僧虔传》:“僧虔少时,群从并会,折简相召,无不毕至。”
《晋书·王羲之传》:“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殷浩与桓温不协,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因以与浩书劝之,浩不从。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言甚切至。浩遂行,果为姚襄所败。羲之深耻之,遂称病去郡,于父母墓前自誓,终身不复出。”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太祖乃自力劳军,令军中促为攻具,进复攻之,与布相守百余日。布数挑战,太祖不出,折简召布,布乃出。”
《后汉书·袁绍传》:“绍折简以召之。”
例句:尺书征建鄴,折简召长安。(《魏书·自序》)
折简相召成语接龙
折简相召字义分解
简
1.(形声。从竹,间声。本义:竹简。古代书写了文字的狭长竹片)。
2.同本义。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或木片,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统称为“简”。若干简编缀在一起的叫“策”(册)。
3.书籍;信札。
4.古兵器。鞭类。
5.水名 。古黄河下游的支流之一,故道约在今山东省阳信县、栗陵县境。
6.简省;简易;简单。
相
1.交互;互相。
2.共同。
3.递相;先后。
4.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施为。
5.表自称。
6.表对称。
1.(会意。从目,从木。本义:察看;仔细看)。
2.同本义。
3.看相。
4.辅佐,扶助。
5.教导。
6.治,治理。
折
1.使断成两截(如在变形应力或张应力下)。
1.倒过来倒过去。
1.(会意。甲骨文字形,右边是斧子(斤),左边是断开的“木”,意即斤砍断木。后来断木演变为“手”,意为用手拿斧弄断东西。本义:折断)。
2.同本义。
3.引申为曲折;弯。
4.反转;改变方向。
5.屈服;折服。
6.挫伤,挫折。
召
1.(形声。从口,刀声。本义:呼唤)。
2.召唤。用言语叫人来。
3.招致。
4.邀请。
5.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
6.感化和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