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而咶天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伏而咶天”的字面意思是“伏在地面,向天叫喊”。该成语基本含义是指一种无奈的状态,表现出一种对命运的屈服和对不公的悲愤,通常用于形容人在极度痛苦或绝望时的呼喊。
成语来源
“伏而咶天”最早出现在《楚辞·离骚》中,作者屈原借用神话和个人经历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愤懑。成语中的“伏”指的是趴在地上,象征着屈服或无奈;“咶”则是叫喊的声音,表达了强烈的情感。
使用场景
在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古诗文中,常用“伏而咶天”来描绘人物在遭遇不幸或困境时的绝望与反抗。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形容人们在遭遇挫折时的心理状态,比如失去工作、感情破裂等时刻所感受到的无力感。
示例句子
- 他在面对接连的失败时,不禁伏而咶天,感到无比绝望。
- 看到家乡的变迁,老者伏而咶天,心中满是愤懑与无奈。
-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许多人只能选择伏而咶天,哀叹命运的不公。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哀叹命运:表达对命运的不满与无奈。
- 伏地哀嚎:形容人在极度痛苦时的状态,与“伏而咶天”情感相近。
-
反义成语:
- 振奋精神:表示摆脱困境,积极向上的态度。
- 奋发向上:形容人们努力进取的精神,与“伏而咶天”的消极态度相对。
文化与社会背景
“伏而咶天”在**古代文学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常用于表达对社会、政治、个人命运的愤懑与不平。在现代社会,虽然人们的生存状态有所改善,但在面临压力、焦虑与挫折时,依然能够引发共鸣,成为一种情感宣泄的方式。
情感与联想
“伏而咶天”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痛苦和绝望,能够引发对自身境遇的深思。在表达时,可以用它来传达一种无力感与悲哀,帮助他人理解内心的挣扎。
个人应用
在我生活中,曾经经历过一段时间的迷茫与失落,那时我感到无力,常常想要“伏而咶天”。这段经历让我更加理解他人的痛苦,并在表达关心时,也能更好地体会他们的感受。
创造性使用
在写作中,我尝试将“伏而咶天”融入一首诗:
长空无云梦已断,
伏而咶天泪满衫。
不堪回首往事苦,
愿随风去不再还。
通过这样的方式,体现了对过往苦难的感慨与对未来的渴望。
跨文化比较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情感的表达可以在西方文学中找到,比如“to cry to the heavens”这样的说法,表达对命运的控诉与无力感。虽然具体的表达方式不同,但情感的共鸣是相似的。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伏而咶天”的学,我更加理解了在语言学中,成语不仅是词汇的积累,更是文化与情感的桥梁。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表达方式,也让我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能够找到一种更有深度的自我表达方式。
来源:辟之是犹伏而咶天,救经而引其足也。
来源:-- 《荀子·仲尼》
引证: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五》:“伏而咶天,起而拯之,非所以为谋也。”意指谋略或策划不切实际,无法达成预期效果。
《后汉书·袁绍传》:“伏而咶天,起而拯之,非所以为计也。”意指策略或计划不切实际,无法实现目标。
《汉书·王莽传下》:“伏而咶天,起而拯之,非所以为政也。”意指政策或行为不切实际,无法解决问题。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伏而咶天,起而拯之,非君子之道也。”意指行为荒唐,不切实际。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伏而咶天,起而拯之。”意指趴在地上舔天,比喻行为荒谬,无法达到目的。
伏而咶天成语接龙
伏而咶天字义分解
而
1.(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2.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3.表示并列关系。
4.表示递进关系。
5.表示承接关系。
6.表示转折关系。
1.
2.才能。
3.能够。
天
1.(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2.同本义。
3.古代的墨刑。在额头上刺字的刑罚。
4.《其人天且劓。——《易·睽卦》。虞注:“黥额为天。”。
5.天空。
6.天帝,上天。古人以天为万物主宰者。
咶
1.咶耳(声音杂乱刺耳);咶噪(吵嚷;喧闹;打扰,麻烦);咶絮(絮叨;不断叫喊)。
伏
1.(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2.同本义。
3.身体前倾靠在物体上。
4.潜藏;埋伏。
5.屈服,顺从。承认罪行或失败。
6.佩服,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