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矜勿喜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哀矜勿喜”字面意思是对他人的苦难要表示哀伤和同情,而不应感到高兴。它的基本含义强调对他人的不幸要持有同情的态度,而不能因他人的遭遇而感到欣慰或快乐。
成语来源
“哀矜勿喜”出自《论语·颜渊》,原文是“哀矜而勿喜”。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人际关系和道德伦理的重视,强调了对他人痛苦的同情和对他人遭遇的尊重,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强调的仁义和恻隐之心。
使用场景
该成语适用于多种场合,例如:
- 文学作品:在古典诗文中,常用于描写对他人苦难的同情。
- 日常对话:在朋友或家人之间讨论他人不幸时,可以用此成语表达对他人遭遇的关心。
- 演讲:在公共演讲中,特别是谈论社会问题或人道主义时,可以用此成语来引入对他人苦难的关注。
示例句子
- 看到灾区的孩子们,我心里感到无比痛苦,真是哀矜勿喜。
- 在同事遭遇挫折时,我们应当哀矜勿喜,而不是幸灾乐祸。
- 哀矜勿喜是对待他人困境的基本态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人性的善良。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恻隐之心:指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心生怜悯。
- 同舟共济:比喻在困难时刻团结互助,强调相互扶持。
-
反义成语:
- 幸灾乐祸:指对他人不幸的高兴与取笑,完全与“哀矜勿喜”的精神相反。
- 冷眼旁观:指对他人遭遇的漠不关心,没有同情心。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仁爱与和谐,人际关系中的同情与理解被视为美德。“哀矜勿喜”体现了对他人痛苦的敏感性和对人性深刻的理解。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面对社会不公、自然灾害等问题时,呼吁人们表现出应有的同情与责任感。
情感与联想
“哀矜勿喜”这个成语使人联想到同情、悲悯与关怀。它提醒我们在他人遭受苦难时,应该保持一种谦卑和尊重的态度,而不是自私自利的兴奋。这样的情感反应在社会交往中尤为重要。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有一次看到朋友因为工作不顺而感到沮丧,我对他的遭遇表示同情,并试图安慰他。在这种情况下,我深刻体会到“哀矜勿喜”的重要性,只有真正关心他人,才能建立更深厚的友谊。
创造性使用
在创作中,可以将“哀矜勿喜”融入到一首诗中,例如:
苍穹下,悲声起,
苦难中,心相依。
哀矜勿喜皆共鸣,
人间情,重如泥。
跨文化比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哀矜勿喜”的理念可以通过“compassion”或“empathy”来表达。虽然不同文化可能用不同的语言来描述对他人痛苦的同情,但其核心价值观普遍存在,强调人际关系中的同情和理解。
反思与总结
“哀矜勿喜”提醒我们在面对他人痛苦时要保持同情心,这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对他人情感的尊重,也是提升自身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不断地学*和使用这一成语,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对他人情感的关怀,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
来源:如得其情,则哀矜勿喜。
来源:-- 《论语·子张》
引证:
《后汉书·班彪传》:“彪曰:‘哀矜勿喜,民之望也。’”
《汉书·王莽传》:“莽曰:‘哀矜勿喜,民之望也。’”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曰:‘哀矜勿喜,民之望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君子曰:‘哀矜勿喜,民之望也。’”
《论语·子罕》:“子曰:‘哀公问政。’子曰:‘政在使民哀矜而勿喜。’”
例句:屡劝他缓狱恤刑,~,偏姑父习以为常,遂致怨家挟恨。
哀矜勿喜成语接龙
哀矜勿喜字义分解
矜
1.无妻的老人。也泛指无妻的人。
1.自夸;自恃。
2.怜悯;同情。
3.注重;崇尚。
4.(形声。从矛,令声。作从今者误。(qín)本义:矛柄)。
5.骄傲。
6.端庄;庄重。
1.(形声。从矛,今声。本义:矛柄) 同本义。
喜
1.(会意。甲骨文上面是“鼓”本字,下面是“口”。“鼓”表示欢乐,“口”是发出欢声。本义:快乐;高兴)。
2.同本义(乐之见于谈笑曰喜。喜,形于色)。
3.容易。
4.喜爱;爱好。
5.妇女怀孕。
6.喜事。
哀
1.(形声。从口,衣声。本义:悲痛;悲伤)。
2.同本义。
3.形容声音凄清尖锐。
4.同情,怜悯。
5.慰问;哀悼。
6.哀求。
勿
1.(象形。据甲骨文,像一树旗。右边是柄,左边是飘带。本义:州里所建旗帜) 古代大夫、士所建旗帜,半赤半白,用来麾集人众。
2.不。
3.不要,别。
4.无,没有。与“有”相对 没得到;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