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复如是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亦复如是”字面意思为“也是如此”,表示前面提到的情况或观点同样适用于后面的内容。通常用于强调某种事物的一致性或相似性。
成语来源
“亦复如是”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是“子曰:‘君子之道,四维之道,亦复如是。’”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遵循的道德准则,暗示这些原则是相互联系和一致的。
使用场景
在日常对话中,“亦复如是”可用于说明某个观点的普遍适用性,或者在讨论时强调逻辑的一致性。在文学作品中常用于描写哲理或论述,增强语言的深度与连贯性。在演讲中,它可以用来强调某一论点的重要性。
示例句子
- 在讨论环保时,他指出:“我们每个人都应尽自己的责任,亦复如是,企业也应积极参与。”
- 老师在课堂上提到:“学*的过程是艰辛的,亦复如是,成功的背后都有付出。”
- 在辩论中,辩手说:“你认为这种做法不合理,亦复如是,其他类似案例也有同样的问题。”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同样如此”:强调与前述内容相同。
- “也是如此”:同样表示一致性。
-
反义成语:
- “截然不同”:表示完全不同的情况或观点。
- “相去甚远”:强调差距或不同之处。
文化与社会背景
“亦复如是”在**传统文化中强调了事物的联系与统一性,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和谐与一致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常被用于讨论团队合作、社会责任等方面,强调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情感与联想
使用“亦复如是”时,常带有一种理性思考的情感,唤起人们对一致性和逻辑的追求。它使我联想到在学*和生活中,许多道理是普适的,遵循相同的原则可以带来更好的结果。
个人应用
在我的学*过程中,常常会用“亦复如是”来总结课程内容。例如,在讨论历史**时,我会说:“如果某个国家在危机时刻选择合作,亦复如是,其他国家也应如此。”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将“亦复如是”融入:
春风化雨润心田,
万物复苏皆可怜。
人心向善共携手,
此情此景,亦复如是。
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表达可以是“similarly”或“likewise”。这些表达都传达了一种相似性,但在使用频率和语境上可能存在差异。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亦复如是”的学,我意识到这一成语不仅在语言表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在思维逻辑和文化交流中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提醒我在学和沟通中,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与一致性,提高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深度。
来源:刘琨善能招延,而拙于抚御,一日虽有数千人归投,其逃散而去,亦复如此。所以卒无所建。
来源:--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
引证: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孟子·梁惠王下》:“孟子对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论语·子罕》:“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曰:‘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庄子·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例句:这先生方伸手按在右手脉上,调息了至数,凝神细诊了半刻功夫。换过左手,~。
亦复如是成语接龙
亦复如是字义分解
是
1.(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2.同本义。
3.对的,正确的。
4.此,这。
5.赞同;认为正确;肯定。
6.遵从,以为法则。
如
1.(会意。从女,从口。本义:遵从,依照)。
2.同本义。
3.好像, 如同。
4.比得上,及。
5.去,往。
6.遭遇,际遇。
复
1.(形声。小篆字形,下面的意符“攵”,是甲骨文“止”字的变形,表示与脚或行走有关。上面是声符“畐”(fú)的省形,有“腹满”义,在字中亦兼有表义作用。后来繁化,加义符“彳”(chì),表示行走,现在又简化为“复”。本义:返回,回来)。
2.同本义。
3.引申为恢复。
4.回归,还原。
5.回答。
6.报复。
亦
1.(指事。甲骨文字形,在“大”(人)旁加两点,指示两腋所在。“腋”的本字。本义:人腋窝) 同本义。
2.也;也是。
3.又。
4.不过;仅仅;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