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案而起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拍案而起”的字面意思是“拍打案几(桌子)而站起”,其基本含义是形容因愤怒或激动而迅速站起来,常用来表达对某种不公或不义行为的强烈反感和抗议。
成语来源
“拍案而起”源自古代文学,最常见的出处是《水浒传》。在小说中,许多人物在目睹不公正的行为时,因愤怒而拍案而起,表现出他们的义愤填膺。这一成语体现了对正义的追求和对不公平现象的愤怒。
使用场景
“拍案而起”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
- 文学作品:常用于描写人物的情绪变化,如愤怒、激动等。
- 日常对话: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对某事的强烈反应,尤其是在讨论社会问题时。
- 演讲:在演讲中引用该成语,可以增强演讲的感染力,表达对不公的强烈反对。
示例句子
- 看到不法分子在街头欺负弱小,路过的市民愤怒地拍案而起,决定报警。
- 当他听到自己辛辛苦苦的工作成果被他人窃取时,忍不住拍案而起,愤怒地指责对方。
- 这篇文章揭露了社会的不公,让许多读者拍案而起,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义愤填膺:形容因为愤怒而心中充满正义感,常常与“拍案而起”共用。
- 怒发冲冠:形容愤怒到极点,头发都竖起来,强调愤怒的程度。
-
反义成语:
- 袖手旁观:形容对事情不参与、不关心,与“拍案而起”的主动反应形成对比。
- 安然无恙:形容平安无事,态度消极,与对不公行为的愤怒相反。
文化与社会背景
“拍案而起”在**传统文化中,常被视为义士、豪杰的表现,体现了对正义的执着追求。现代社会中,随着对社会公正和人权意识的增强,该成语的使用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情感与联想
听到“拍案而起”这个成语,我常常联想到那些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人物,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立场,捍卫正义。这种情感激励我在生活中也要对不公现象保持敏感,并积极发声。
个人应用
在我身边,有一次目睹了一位同学在课堂上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心中感到不平,我也有了“拍案而起”的冲动,虽然没有真的拍案,但我向老师反映了这个问题,最终得到了改善。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小诗中,我试着融入“拍案而起”:
一声怒吼响夜空,
拍案而起惊四方。
世间不公何时止,
正义长存心中藏。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rise in anger”或“stand up in protest”,虽然传达的情感相似,但文化背景中对正义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拍案而起”的学*,我深刻理解了这一成语在语言表达中的力量。它不仅传达了愤怒的情感,也提醒我们在面对不公时应主动站出来发声。在日常生活和交流中,适时使用有助于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情感的传递。
来源:羋氏大怒,拍案而起,骂曰:‘役夫不肖如此,宜王之欲杀汝而立职也!’
来源:--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六回
引证:
《清史稿·林则徐传》:“林则徐闻之,拍案而起,曰:‘此何言也!’”
《明史·海瑞传》:“海瑞闻之,拍案而起,曰:‘此何言也!’”
《宋史·岳飞传》:“岳飞闻之,拍案而起,曰:‘此何言也!’”
《资治通鉴·汉纪·光武帝建武元年》:“光武闻之,拍案而起,曰:‘此何言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闻之,拍案而起,曰:‘此何言也!’”
例句: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拍案而起成语接龙
拍案而起字义分解
起
1.(形声。从走,己声。本义:由躺而坐;由坐而立)。
2.同本义。
3.又。
4.起床。
5.产生;发生。
6.又。
而
1.(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2.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3.表示并列关系。
4.表示递进关系。
5.表示承接关系。
6.表示转折关系。
1.
2.才能。
3.能够。
案
1.(形声。从木,安声。本义:木制的盛食物的矮脚托盘)。
2.同本义。
3.无靠背的坐具。
4.长方形的桌子。
5.案件。
6.官府处理公事的文书、成例。
拍
1.(形声。从手,白声。本义:拍击)。
2.同本义。
3.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