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的意思
基本定义
“滥竽充数”字面意思是“用劣质的竽(古代的一种乐器)来充当数量”,引申义是用不合格的东西来混充数量,通常形容一些人或者事物以不合格的状态混在一起,企图掩盖自己的缺陷。它常常用来指责那些没有真本事却混在优秀者中间的人。
成语来源
“滥竽充数”出自《史记·平原君赵清传》。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的平原君喜好音乐,招来众多竽手演奏。为了显得阵容庞大,有人混入了不会演奏的劣质竽手,这样的做法最终被识破,导致混充者的丑态暴露。这个故事揭示了伪装与真才实学之间的对比。
使用场景
“滥竽充数”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
- 文学作品:用来描绘某位角色的不足之处。
- 日常对话:形容某人能力不足却试图混在优秀者中。
- 演讲:可以用来批评某些现象,如社会中一些缺乏真才实学的人士。
示例句子
- 在这个团队中,有些成员只是滥竽充数,并没有实际的能力。
- 如果你只想滥竽充数,那就永远无法取得真正的成功。
- 这场招聘会中,很多候选人都是滥竽充数,真正有才能的人寥寥无几。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
- 鱼目混珠:意思是用劣质的东西混入好的东西中,形容欺骗或混淆视听。
- 假冒伪劣:指冒充优秀的产品或人,强调欺骗和劣质。
反义成语
- 名副其实:指名声和实际相符,强调真实的能力。
- 才子佳人:形容真正有才华的人,强调真实的才能。
文化与社会背景
“滥竽充数”在**文化中反映了对真实才能的重视和对伪装者的批判。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职场和教育中,这一成语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警示人们重视自我能力的提升而非单纯追求表面数量。
情感与联想
“滥竽充数”给人一种失望和反感的情感联想,代表着对伪劣事物的不满和对真实才能的渴望。这种情感也引导人们反思自我,在追求成功时应注重自身的真实能力。
个人应用
在我自己的生活中,我曾见证过一些同事试图通过夸大自己的能力来获得晋升,结果最终被揭穿,造成了团队的信任危机。这让我意识到,真实的能力和诚实的态度才是职场生存的关键。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使用“滥竽充数”:
舞台上,乐声缓缓起,
滥竽充数,何以得志?
真才实学,方能共鸣,
不负韶华,展翅高飞。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有类似“to pull a fast one”或“to play the system”的表达,这些短语也指通过不当手段获得某种利益或地位。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反映出的仍是对伪装和欺骗的批评。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滥竽充数”的学,我深刻认识到在任何领域,真实的能力才是立足之本。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重视诚实和真实的价值。这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来源: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来源:-- 《韩非子·内储说上》
引证:
《文心雕龙·谐隐》:“谐之言皆也,辞浅会俗,皆悦笑也。昔楚庄、齐威,性好隐语。至魏文、陈思,并工斯事。”
《后汉书·文苑传》:“王逸字叔师,南郡宜城人也。元初中,举孝廉,为校书郎。著《楚辞章句》,又作《九思》,以哀屈原。”
《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然亦不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史记·滑稽列传》:“齐有处士曰钟离春,好学,有才,而貌甚陋。齐宣王时,钟离春自荐于王,王以为狂。钟离春曰:‘王之国,危如累卵,而王不自知。’王乃召而问之,钟离春因陈其术,王大悦,以为后。”
《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故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王非常喜欢听吹竽合奏,好吃懒做的南郭先生想办法混进了乐队,他不懂装懂、摇头晃脑,装出一幅行家的样子。不久老国王死后,新国王喜欢听吹竽独奏,南郭先生这下心虚了,害怕会露馅就连夜逃出了皇宫
例句:言调整人事,~,依然如故。
滥竽充数成语接龙
滥竽充数字义分解
竽
1.(形声。从竹,于声。从竹的字有时与乐器有关。本义:古簧管乐器。形似笙而略大) 同本义 。战国时盛行于民间。
滥
1.(形声。从水,监声。本义:浮起,浮现)。
2.同本义。
3.大水漫出,泛滥。
4.浸渍,泡在水里。
5.贪欲;卑污。
6.收聚。
数
1.(形声。从攴(pū),娄声。本义:点数;计算)。
2.同本义。
3.枚举;列举。
4.数落;责备。
5.诉说,称说。
1.数目;数量。
2.道数,方法。
3.技艺,如博弈的技艺。
4.气数;命运。
5.策略;权术。
6.规律;必然性。
充
1.(会意。从儿,育省声。育子长大成人。本义:长,高)。
2.同本义。
3.满。
4.装满;塞满。
5.任职,充任;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