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人下里的意思
基本定义
“巴人下里”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巴人(指古代巴国的人)在下里(即低下的地方或乡村)演唱。这一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种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在音乐、诗歌等艺术表现中,强调接地气、亲民和真实。
成语来源
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音乐和文化背景。巴国位于今四川一带,历史上以其独特的文化和音乐风格而闻名。巴人下里演唱的音乐多为民间歌谣,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与情感。成语的具体文学出处较少,但它的含义和使用在文化中逐渐固定下来,成为一种描述艺术风格的表达。
使用场景
“巴人下里”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
- 文学作品:描述某位作家的作品风格朴实、真实。
- 日常对话:形容某种音乐或表演形式贴近生活。
- 演讲:在讨论艺术和文化时,可以用来强调艺术的根基和真实感。
示例句子
- 她的诗歌风格如同“巴人下里”,简单却打动人心。
- 这部电影虽然没有华丽的特效,但其情感表达却是“巴人下里”,让人感同身受。
- 这位民谣歌手的歌曲风格非常“巴人下里”,让观众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气息。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
- 乡土气息:强调来自乡村或地方的文化。
- 质朴无华:形容事物简单而真实,没有华丽的装饰。
反义成语:
- 浮光掠影:指事物表面化、肤浅,缺乏深度。
- 华而不实:形容事物外表华丽但内在空虚。
文化与社会背景
“巴人下里”在**文化中象征着一种对真实生活的珍视,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追求回归自然和朴素的生活方式。这一成语提醒人们艺术应来源于生活,反映真实的情感和体验。
情感与联想
听到“巴人下里”,我联想到那些在田间地头唱歌的农民,他们的歌声中流露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土地的依恋。这种情感的真实感深深触动了我,让我在创作和表达时更倾向于追求真挚与朴素。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我常常会用“巴人下里”来形容一些小型的民间音乐会或诗歌朗诵会,认为这些活动带给我的感受更为深刻。通过这种方式,我也鼓励朋友们多关注身边的真实艺术和文化。
创造性使用
我尝试将“巴人下里”融入到一首小诗中:
在田间小路旁,
巴人低唱古调响。
清风拂面心犹醉,
乡土情怀永相伴。
跨文化比较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民谣”(Folk Songs),代表了某个地区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比如,西方国家的民谣音乐同样强调接地气和真实情感,反映了当地文化的独特性。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巴人下里”的学,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仅是对艺术风格的描述,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关注生活的真实和情感的重要性,鼓励我在创作中追求朴实无华的表达。
来源:故玉微金铣,反为拙目所嗤;《巴人下里》,更合郢中之听。
来源:-- 南朝·梁简文帝《与湘东王书》
引证:
指巴蜀地区的民间风俗或习惯。《宋史·文苑传六·李廌》:“廌喜论事,然语颇疏,时人谓之‘李巴人’,以其言《下里》《巴人》之俗也。”
比喻地方性的、不甚高雅的文化或艺术形式。清·赵翼《瓯北诗话·查初白诗》:“初白诗虽未臻高古,亦时出新意,气体雅近唐人,在明季诸家中,要亦《下里》《巴人》之流也。”
指巴蜀地区的民间艺人或其表演。《宋史·文苑传五·黄庭坚》:“时课颁盐,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欲败其政,庭坚不屈,县中赋税不扰,民用《下里》《巴人》之歌以颂之。”
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宋·陈亮《与王道甫》:“而必欲进以《白雪》《阳春》之曲,岂将顿忘《下里》《巴人》之音乎?”
指巴蜀地区的民间音乐或歌曲。《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例句:张寅道:“晚生末学,‘~’之词只好涂饰闾里,怎敢陈于老太师山斗之下。”
巴人下里成语接龙
巴人下里字义分解
里
1.(会意。从衣,里声。本义:衣服的里层)。
2.同本义。
3.内,中。与外相反。
4.时候。
5.附在“这”、“那”、“哪”等字后边表示地点;位置;处所。
6.(会意。从土,从田。从“田”,含有区分界域的意思。本义:里弄;街巷)。
巴
1.(象形。小篆象蛇形。本义:大蛇)。
2.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蛇。
3.古族名;古代国名,辖境在今四川省东部。
4.古时这里出产巴蛇,因此周朝分封在该地区的诸侯国叫“巴子国”。秦惠文王灭巴后,改置巴、蜀、汉中三郡。
5.压强的单位,等于105帕,或105牛顿/米2,或106达因/厘米2(0.986923标准大气压)。
6.盼,期待着愿望的实现。
人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2.同本义。
3.某人;某种人;某些人。
4.别人,他人。
5.民,百姓。
6.指成年人。
下
1.(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2.同本义。
3.地。
4.臣下;百姓;群众。
5.方面。
6.特指湖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