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ànjiù

见死不救

见死不救的意思

基本定义:

“见死不救”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看到有人快要死却不去救助”。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在别人遇到危险或困难时,置之不理,不加帮助,往往带有批评的意味。

成语来源:

该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常常用来形容那些在他人面临生死关头时冷漠无情的人。它的具体出处不详,但可以理解为是对古代道德观念的反映,尤其是在儒家文化中,强调对他人应有的关爱与责任。

使用场景:

“见死不救”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

  1. 文学作品:在小说或诗歌中,描绘人物的冷漠与自私。
  2. 日常对话:用来批评朋友或同事在他人需要帮助时的不作为。
  3. 演讲:在社会公益活动中,呼吁人们关注他人、关心社会。

示例句子:

  1. “当他看到那位老人跌倒却选择视而不见,真是见死不救。”
  2. “社会上有些人就是见死不救,冷漠得让人心寒。”
  3. “在面对弱势群体时,我们不能做见死不救的旁观者。”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袖手旁观”:指置身事外,不参与。
    • “冷眼旁观”:指以冷漠的态度观看他人遭遇。
  • 反义成语

    • “救死扶伤”:指帮助那些病重或处于危险中的人。
    • “乐善好施”:指乐于助人,有慈善心。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仁爱与社会责任,见死不救的行为常常受到谴责。在现代社会,随着个体主义的兴起,人们对这种冷漠行为的关注也在增加,特别是在社会问题和公益活动方面,呼吁更多人关注弱势群体。

情感与联想:

“见死不救”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失望和愤怒,它反映了人性中对冷漠和无情的反感。这个成语也让人联想到责任和道德,促使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

个人应用:

我曾目睹一位老人在街上跌倒,周围的人都选择了视而不见。虽然我上前帮忙,但心中却感到无比沉重,这使我更加意识到我们在社会中应承担的责任。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见死不救”:

街角风声冷,孤影独行人,
见死不救者,心中如冰霜。
愿有温暖手,扶起失落身,
莫让冷漠心,掩埋人间光。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有类似“turning a blind eye”这个表达,意为对不公或困难选择视而不见。不同文化中对待他人苦难的态度常常反映了社会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见死不救”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词汇,它承载了深厚的文化意义与社会责任。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情感和观点,同时也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关心他人,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来源:你做的今见死不救,羞见这桃园中杀马宰乌牛。

来源:-- 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二折

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在蔡国的日子里,孔子给弟子们讲仁,讲见义勇为,发现宰予在课堂上睡觉,叫醒宰予,宰予问孔子有人落井,跳下去救死了是仁和见义勇为,不救是见死不救是不仁。孔子说可以用其他办法救

例句周金大哥死在国民党军阀、官僚手里,你们~。

见死不救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jiàn,xiàn), 见部,共4画

1.(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目”,下面是“人”。在人的头上加只眼睛,就是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本义:看见,看到)。

2.同本义。

3.进见;会见。

4.遇到;碰见。

5.听到。

6.观察;知道;了解。

1.“现”的古字。显现;出现;实现。

2.介绍,推荐。

3.(“现”的古字)。

4.现有;现成。

5.现在。

读音(sǐ), 歹部,共6画

1.(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2.同本义。

3.为某事或某人而牺牲性命。

4.穷,尽。

5.拼死,拼命。

6.死板,不灵活。

读音(jiù), 攵部,共11画

1.(形声。从攴(pū),轻轻敲击,求声。本义:止;禁止;阻止)。

2.同本义。

3.援救别人。

4.治疗。

5.纠正。

6.求助于人。

读音(bù,fǒu), 一部,共4画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见死不救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