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īmàn

枝词蔓语

拼音zhīmàn

繁体枝詞蔓語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枝辞蔓语枝词蔓说

枝词蔓语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枝词蔓语”字面意思是“枝枝蔓蔓的词语”,形容言辞繁琐、冗长,没有中心,常常指在表达中用不必要的词语来修饰,导致内容变得复杂或模糊。基本含义是指言辞多而杂,缺乏明确的主题或重点。

成语来源

“枝词蔓语”出自《后汉书·王允传》,原文是“言词之枝蔓,非所宜也”。在历史上,许多文人对冗长的言辞表示不满,强调言辞应简洁而有力,因此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语言表达的追求。

使用场景

该成语常用于文学作品、学术讨论、日常对话等场合。尤其是在批评某人在演讲或写作中过于啰嗦时,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来表达不满。在政治、辩论等场合中,简洁明了的表达通常更受欢迎,因此也可以用来提醒发言者注意言辞的精炼。

示例句子

  1. 他的演讲充满了枝词蔓语,让人听得昏昏欲睡。
  2. 在写论文时,应该避免枝词蔓语,以确保论点清晰。
  3. 这篇文章虽然内容丰富,但不幸的是,很多地方都充斥着枝词蔓语。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语无伦次:形容言语杂乱,没有条理。
    • 繁言赘辞:指说话或写作时多余的、繁琐的语言。
  • 反义成语:

    • 简明扼要:指言辞简洁明了,直入主题。
    • 一针见血:形容说话或写作直截了当,切中要害。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古代**,文人往往崇尚简洁而有力的表达,认为言辞应当直指主题。现代社会中,尤其在信息传播迅速的背景下,简洁的表达愈发受到重视,因此“枝词蔓语”在现代语境中仍然适用,是对繁琐表达的有效批评。

情感与联想

“枝词蔓语”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厌烦或困惑,因为繁杂的言辞容易让人失去兴趣。联想到在生活中,很多人会因为表达不清而导致误解或沟通障碍。

个人应用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曾经因为写作过于冗长而被老师指出。此后,我开始更加注重言辞的简洁,努力避免使用“枝词蔓语”,从而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和沟通效果。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小诗中可以这样使用:

言辞如树枝,繁复又缠绵,
心中所欲言,何必多旁牵。
简洁似清风,明了似皓月,
枝词蔓语去,直达心间念。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beating around the bush”,即绕弯子,不直接表达主题。两者均强调了说话或写作时的冗长和不必要的复杂性。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枝词蔓语”的学,我认识到语言的力量在于简洁明了,而不是繁杂冗长。在语言学和表达中,避免冗余的词汇能够更有效地传达思想,使交流更为顺畅。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日常交流中更加注意用词的选择。

来源:或代书虽据事以书,不限定字格,枝词蔓语,反滋缠绕。

来源:-- 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词讼》

引证

《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苏东坡听了,心中暗笑,想道:‘这等枝词蔓语,也值得如此大惊小怪。’”

《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那人听了,便道:‘你这等枝词蔓语,我是不懂的。’”

《聊斋志异·阿纤》:“阿纤笑道:‘你这等枝词蔓语,我是不懂的。’”

《儒林外史》第二十回:“那人听了,便道:‘你这等枝词蔓语,我是不懂的。’”

《红楼梦》第五回:“宝玉听了,心中暗笑,想道:‘这等枝词蔓语,也值得如此大惊小怪。’”

枝词蔓语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yǔ,yù), 讠部,共9画

1.(形声。从言,吾声。本义:谈论;议论;辩论)。

2.同本义。

3.交谈,说话。

4.又。

5.鸟兽虫类鸣叫。

6.说的话。

1.告诉,使知道。

读音(cí), 讠部,共7画

1.(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2.同本义。

3.诗文中的词语。

4.状纸;诉讼。

5.文体名,诗歌的一种 。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6.说,告诉。

读音(màn,wàn), 艹部,共14画

1.(形声。从艸,曼声。本义:藤蔓,草本蔓生植物的枝茎) 同本义。

2.蔓延;滋长。

1.[方言] 指有较高表演技艺,有广泛影响的演艺明星。亦作'大腕儿'。

1.【蔓菁】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块根肉质。

读音(zhī,qí), 木部,共8画

1.(形声。从木,支声。本义:主干上分出的茎条)。

2.同本义。

3.古代指嫡长子以外的宗族子孙。

4.人的手足与鸟兽翼足的总称。

5.通常是细长的从树主干或大枝上长出的细茎或者由植物芽苞长出的嫩茎或部分。

枝词蔓语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