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籁俱寂
万籁俱寂的意思
基本定义
“万籁俱寂”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万种声音都沉寂”,形容环境非常安静,连一丝声音都没有。它通常用来描述夜晚或特定场合的宁静氛围,强调一种极度的寂静。
成语来源
“万籁俱寂”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夜泊牛津口求恕》,原句为“万籁俱寂,惟闻钟声”。这里的“万籁”指的是各种声音,而“俱寂”则是指全部安静。这个成语的形成,反映了古代诗人对自然宁静的体验和欣赏,突显了夜晚或孤独时的静谧感。
使用场景
“万籁俱寂”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 文学作品:常用来描绘夜晚的安静,营造一种静谧的氛围。
- 日常对话:描述某个环境或时刻的宁静,比如“夜深人静,万籁俱寂”。
- 演讲:在演讲中可能用来强调一个观点的静默重要性,比如“在万籁俱寂的时刻,思考更为清晰”。
示例句子
- 在这片宁静的森林里,万籁俱寂,只有微风轻轻拂过树叶的声音。
- 深夜,城市的喧嚣渐渐消退,万籁俱寂,仿佛时间都停滞了。
- 课室里,万籁俱寂,大家都专注地听老师讲课。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静若处子”:形容非常安静的状态。
- “鸦雀无声”:形容安静到连鸟叫声都没有。
-
反义成语:
- “热闹非凡”:形容非常热闹,声音众多。
- “喧闹纷扰”:形容环境嘈杂,声音混杂。
文化与社会背景
“万籁俱寂”在**文化中常常与自然、宁静、反思等价值观相联系。它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背景下,寻找片刻的宁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这一成语仍然有广泛的适用性。
情感与联想
“万籁俱寂”常常让我联想到宁静的夜晚,心灵的沉静,以及独处时的思考。它给人一种放松和安宁的感觉,能够促使人们反思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个人应用
在我个人的生活中,常常会在夜深人静时反思一天的经历。这时,我会感受到“万籁俱寂”的状态,这让我更能集中思考和感受自己的情绪。
创造性使用
在一个静谧的夜晚,月光洒在大地上,万籁俱寂,仿佛整个世界都陷入了沉思。只有远处的钟声在轻轻回荡,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可以用“silence”或“stillness”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但往往缺乏中文中那种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诗意。不同文化对宁静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存在差异,欧美文化中更多强调个人的内心安宁,而**文化则更注重与自然的和谐。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万籁俱寂”的学*,我体会到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这个成语在我日常生活和语言表达中,提醒我珍惜宁静的时刻,思考内心的真实感受。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表达生活中的宁静与思考。
来源:万赖此俱寂,唯闻钟磬音。
来源:--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
引证:
《宋词三百首·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时万籁俱寂,唯有明月相伴。”
《唐诗三百首·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声。”
《聊斋志异·聂小倩》:“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忽闻窗外有声,如人语。”
《红楼梦》第五回:“此时正是三更时分,万籁俱寂,只有那风声和那蟋蟀的鸣声,交织成一片。”
《庄子·齐物论》:“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乎万籁俱寂,天地一指也。”
故事:唐朝诗人常建中了进士后,仕途一直不得志,40岁才做县尉。他一生游览了许多山川名胜,写了不少田园诗,代表作有《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赖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例句:这时~,只听到滴搭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
万籁俱寂成语接龙
万籁俱寂字义分解
籁
1.(形声。从竹,赖声。本义:古代一种管乐器,三孔)。
2.同本义。
寂
1.(形声。从宀(mián),叔声。本义:静悄悄,没有声音)。
2.同本义。
3.安详闲静,心志淡泊。
4.寂寞;孤单;冷落。
俱
1.(形声。从人,具声。本义:走在一起,在一起)。
2.同本义。
3.等同。
4.皆;全;都。
5.一起;一同。
万
1.(形声。“萬”,甲骨文呈蝎子形。本义:蝎)。
2.虫名。蝎。
3.古州名。
4.南朝梁大同二年置。治所在石城(今四川省达县)。
5.唐贞观八年改浦州置。治所在南浦(今四川省万县市)。
6.明洪武元年置。治所在万安(今广东省万宁县)。
1.原为中国古代鲜卑族部落名;后为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