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籁俱静的意思
基本定义
“万籁俱静”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所有声音都变得寂静”。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环境非常安静,连最微小的声音都听不见,通常用来描绘夜晚的宁静或某种庄重的气氛。
成语来源
“万籁俱静”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一句:“白日依山尽,苍茫云海间。”虽然这句并没有直接提到“万籁俱静”,但在古代诗词中常常用类似的意象来表达宁静与自然的和谐。成语本身的具体形成可能与后来的文人对夜晚或清晨的描绘有关,它在文学作品中多次出现,渐渐成为一个固定的表达。
使用场景
“万籁俱静”常用于描述夜晚、山林、湖泊等自然环境的静谧,也可以用在形容某种庄重的氛围,比如会议、仪式等场合。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利用这个成语来营造氛围,增强感情的表达。
示例句子
- 夜深人静,万籁俱静,只有偶尔的虫鸣打破这份宁静。
- 在这个庄严的时刻,万籁俱静,所有人都屏息以待。
- 大雨过后,万籁俱静,仿佛整个世界都被洗净了。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寂静无声、鸦雀无声、静谧无声。这些成语都表达了环境的安静,但在使用上可能有所区别,譬如“鸦雀无声”更强调人声的消失。
- 反义成语:热闹非凡、沸沸扬扬、喧闹嘈杂。这些成语都描绘了环境的嘈杂与喧闹,常用于形容人多或活动频繁的场景。
文化与社会背景
“万籁俱静”在传统文化中常常与道教、的宁静思想相联系,强调内心的平和与自然的和谐。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城市生活的喧嚣使得这种宁静变得稀有,但人们对宁静的向往依然强烈,常常在繁忙的生活中寻找片刻的安宁。
情感与联想
“万籁俱静”给人以平静、安宁的感觉,常常让我联想到静谧的夜晚,星空下的沉思。这种情感反应促使我在写作或表达时,常常借用这种意象来传达内心的平和与思考。
个人应用
在我大学时期,有一次去山里露营,夜晚无月,四周万籁俱静,我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宁静。这种体验让我意识到自然的力量,也让我在写日记时多次使用“万籁俱静”来描述那种心灵的宁静。
创造性使用
在一个故事中: “夜幕降临,万籁俱静,只有轻风拂过树梢,发出微弱的沙沙声。她坐在窗边,思绪随风飘荡,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此刻停滞。”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silent as the grave”或“dead silence”,虽然意思相近,但文化背景和使用场合可能有所不同。西方文化有时更强调个体的内心感受,而汉语中“万籁俱静”更加强调自然与环境的和谐。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万籁俱静”的学*,我不仅丰富了自己的成语词汇,也增强了在表达宁静和安详情感时的表达能力。这个成语在我的日常交流和写作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提醒我要珍惜生活中的宁静时刻。
来源:意尽投笔之时,夜已深沉,万籁俱静。
来源:-- 顾笑言《李宗仁归来》第七章
引证: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八回:“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只有宝钗的房间里还亮着灯。”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二》:“夜深万籁俱静,只有蟋蟀在墙角鸣叫。”
宋·苏轼《前赤壁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唐·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庄子·齐物论》:“故曰:‘万籁俱静,天籁之音。’”
万籁俱静成语接龙
万籁俱静字义分解
静
1.(形声。从青,争声。本义:彩色分布适当)。
2.安静;宁静。
3.静止,物体不运动(跟“动”相反)。
4.没有声响;寂静。
5.干净,纯净。
6.善。
籁
1.(形声。从竹,赖声。本义:古代一种管乐器,三孔)。
2.同本义。
俱
1.(形声。从人,具声。本义:走在一起,在一起)。
2.同本义。
3.等同。
4.皆;全;都。
5.一起;一同。
万
1.(形声。“萬”,甲骨文呈蝎子形。本义:蝎)。
2.虫名。蝎。
3.古州名。
4.南朝梁大同二年置。治所在石城(今四川省达县)。
5.唐贞观八年改浦州置。治所在南浦(今四川省万县市)。
6.明洪武元年置。治所在万安(今广东省万宁县)。
1.原为中国古代鲜卑族部落名;后为复姓。